• 66阅读
  • 0回复

一切尽在行动中——首都群众赈灾捐赠活动扫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19
第11版(社会周刊·专页)
专栏:

  一切尽在行动中
  ——首都群众赈灾捐赠活动扫描
  本报记者 龚金星 赵佩珍 刘莉荔 何亚萍
  长江中下游暴雨成灾,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几天来,在首都北京,捐款捐物的现场热线电话铃声不断、人头攒动,离退休的老人来了,下岗职工来了,打工青年来了,还有稚童在父母亲的陪同下也来了……人们捧出了一颗颗不能拒绝的爱心,也在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一)
  中华慈善总会分设在北京市西单二龙路甲33号新龙大厦和朝阳区民族园路1号中华民族园南大门的两处捐赠站点,是最繁忙的捐赠站点之一,在络绎不绝的捐赠人群中,有着无数感人的故事。
  8月12日上午11时,北京市广渠门中学97级宏志班刘芳、沙玥同学来到西单二龙路捐赠站点,将他们全班同学暑假打工挣下的5000元全部捐献给了灾区人民。宏志班是北京市有关部门为一些家庭困难而又聪慧好学的少年特别设立的班级,这里的每一位孩子在经济上都不宽裕,他们因此受到了首都各界群众的关心和资助。宏志班的两名学生代表说:“我们的困难,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支持,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里,是多么幸福和幸运。如今长江中下游人民遭受了如此罕见的洪涝灾害,我们也要尽一点自己的力,献出一份自己的爱,因此我们40多名同学一致决定把暑假打工挣下的几千元钱捐献给灾区人民。”
  13日上午10时,家住北京复兴路14号空军大院的67岁老人沈阳,在他人的搀扶下来到西单二龙路捐赠站点,郑重地把1万元钱交给了工作人员。她说:“党和人民养育了我,现在灾区人民需要我献出一点爱心的时候,我如何不应尽点报答恩情的义务呢。”但是,谁能知道她是一位在家卧病已长达6年之久的老人呢。当我们的记者到她家拜访时,看到她的生活是那么的简单、节俭,摆在比较显眼位置的一个茶几还是老人用碎木板拼成的。这1万元捐赠,凝聚着老人的深情和爱心,是老人多年省吃俭用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
  (二)
  民政部设在部机关院内的救灾捐赠点从早到晚都是人来人往。一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战胜洪灾”的标语让您热血沸腾;走进捐赠站,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更让您动情。我们不能一一详述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只在此采撷中小学生捐款的几个镜头。
  8月11日上午,8岁的小朋友饶立晨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捐赠站,捐献了100元。饶立晨是从美国回北京来探亲的,从电视上看到不少小朋友遭受了洪灾,他想帮一帮他们。他妈妈说:“孩子在国外,我们更应该培养他爱祖国、爱人民的观念。”
  8月13日,北京市65中初一学生杨地独自来到民政部捐赠点,把自己的70元零花钱捐了出来。他告诉记者,家里人支持他来捐款,自己是在看电视知道水灾的情况后来的,他们同住一所大院的好多小朋友都来捐钱了。
  8月15日上午,记者在捐赠点看到一位扎着两条小辫子的小姑娘,正在把502元平时积攒下来的零用钱交给工作人员。她叫尹航,是大连市东北路小学一年级学生,是专程赶来捐赠的。尹航告诉记者:“我从电视里看到很多小朋友的家都被洪水淹了,我希望能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小朋友买件救生衣穿上。”
  北京七一小学9岁的学生郭瀚鹏也在15日上午来到了捐赠点,他是跟在某研究所工作的妈妈一起来的,妈妈是来捐款的。郭瀚鹏不仅把自己攒下来的59元9角钱全部捐献了,还替他外婆捐了100元款。他很自豪,告诉记者:“解放军叔叔最棒,我要捐些钱给他们买矿泉水喝。”
  胡旻是北京市崇文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是我们在15日下午见到的几位捐款的小朋友之一。她是跟爸爸、妈妈一起来的,他们一家3口,今天在这个捐赠点每人捐了1000元。胡旻告诉记者,她捐的钱不是向爸爸妈妈要的,是自己的压岁钱。她说:“我希望灾区的小朋友能跟我一样在9月1日按时上学。”
  (三)
  设在北京电视台的赈灾捐款办公室和热线电话,是13日晚通过电视和报纸公布的。此后,各界群众反应热烈,截至14日14时的统计,共收到电话800多个,募集捐款260余万元。
  14日早上7时,第一个来到捐款办公室的是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退休人员张巨东,他拖着今年春天刚做完结肠癌手术的病体,郑重捐出了500元,支援灾区人民。
  燕京汽车厂的金波和杨淑珍是一对60岁的老夫妻,他们也在14日上午骑车一个多小时赶来了,捐赠了1000元。他们动情地说:“灾区人民需要援助,我们只能尽一点绵薄责任。”
  一位在五棵松打工的年轻人在14日10点多钟来到这里,替自己和朋友捐了200元。他坚决不愿透露姓名,只是说自己来京才几个月,挣钱不多,所以捐得也少,很不好意思。
  14日下午3点多,记者在捐款现场又见到一位打工者捐款100元,想问一下他的姓名,他不愿讲,只是说:“我没有固定地址,也没有固定收入,但比之灾区人民损失了家园,比之解放军在抗洪一线流血流汗,我尽这点力是应该的。”经记者再三追问,他才说自己名叫黄启贤,是山东曹县人。
  (四)
  8月8日上午,京城热浪袭人。宣武区捐助站的工作人员忙得满头大汗,热情地接待着一个又一个捐赠者。
  家住广安门外南大街的田桂兰和老伴一起蹬着三轮车来了。他们大汗淋淋地把1000元人民币、近20件衣服和两床棉被交到工作人员手中。田桂兰说:“我们人老了,帮不上什么忙,就尽点微薄之力吧。”
  华夏书画社残疾职工刘京生,失去双臂,现有病正住院治疗。得知南方灾情,他再也躺不住了,让爱人用三轮车把他拉到捐赠站,深情地递上了300元钱。
  离休干部耿树春的老伴李秀箴双目失明又患糖尿病,家中生活拮据。为表达对灾区人民的情意,老两口来到了工作站,捐上500元。
  76岁的周晓冰老人靠一双儿女每月供给的100元生活。8月11日,老人家颤巍巍地来到捐赠站,把省吃俭用积攒下的100元钱捐上,说给灾区人民买顶帐篷。和周晓冰老人一起来的小外孙女也捐上了15元,她说:“用这些钱,给受灾的小朋友买一些大米吧。”
  每晚电视里播放的军民团结抗洪抢险的激动人心场面,时刻浮现在牛街环卫所每个保洁员的眼前。这些来自安徽、山东、内蒙古、河北、河南等地的30多名保洁员自发捐款745元。河北籍保洁员赵晓龙父母多病,妹妹有残疾,家中生活非常困难,他毅然向人借了80元钱,捐给灾区。保洁员滕玉学说,“我是河北张北地区人,去年,我们家乡遭受地震灾害,全国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今天南方遭受水灾,灾区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
  这些普普通通百姓的不平凡举动,描绘出一幅幅民族团结,万众一心的亲情图。
  “不愿留名姓,只愿献爱心一片、真情一片。”每一处捐赠站点的工作人员都告诉我们,这是每一位捐赠者的要求。各处捐赠站点的动人故事还在继续,为截稿时间所限,我们只能在此停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