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第八届清史学术讨论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0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交流

  第八届清史学术讨论会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边疆史研究中心、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厦门大学历史系等单位联合发起主办的“第八届清史学术讨论会”日前在武夷山市召开,来自祖国内地及台湾、香港的一百二十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这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清代边疆史、清代社会经济史、文化史和清代台湾史研究等。在清代边疆史讨论中,与会代表主要分析了清代国家统一及其与儒家“大一统”观念的关系问题,认为清朝统治者继承儒家“大一统”的传统观念,把实现“大一统”作为其治国的终极目的,因此,清军入关,虽投入重兵戡定中原,但丝毫没有忽视边疆,而是把自己的统治命运与遥远的边疆各民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的学者还指出,清代的“大一统”,重在国家与民族的观念及其价值取向,已突破了历代关于“中国”的传统观念,其标志就是康熙三十年五月作出的“废长城而不用”的重大决策,把长城内外、边疆与内地、汉人与少数民族组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大家庭,置于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之下。这是对传统政治思想的一次真正变革,是对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划时代发展。还有的学者认为,清代的国家统一不但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疆域版图,而且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包括为近代中国抵御外来侵略、追求自富自强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坚实基础。学者们在充分肯定清朝国家统一政策的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时代局限和认识局限,特别是在制定边疆防卫战略上,具有明显的重陆疆轻海防的传统特色,这一战略失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近代被动挨打的严重后果。
  在清代社会经济史、文化史的讨论中,与会代表以各自研究的专长与独特的视角,将经济与政治、军事、外交、思想、文化及社会习俗、家族社会、移民社会、城乡人口结构、灾荒史研究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有宏观的描述,也有微观的剖析,反映了清代社会经济史、文化史的研究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的趋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学者对《清实录》中蒙古史史料、中朝历代史料、葡萄牙东坡塔档案馆馆藏中文档案史料、清代前期沿海地区士人的笔记文录、家谱、族谱等历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介绍,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广泛兴趣,认为无论是新史料的发掘,还是研究视角的更新,对于清史研究的深入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清代台湾史研究的讨论中,有些学者从中外关系史的角度就清代英国政府对台政策的演变、清代台湾与琉球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有的学者则以人类学、社会学的眼光考察了清代台湾与菲律宾闽粤移民的家庭结构;还有些学者对清初台湾郑氏政权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往来、清代台湾商品市场的演变、中日贸易的贸易品目变化与数量等作了深入分析,其中还有学者就清代台湾嘉义地区的开发与环境变迁问题进行考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黄顺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