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永远让人民满意——哈尔滨市东莱街派出所纪事(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6
第1版(要闻)
专栏:

  永远让人民满意
  ——哈尔滨市东莱街派出所纪事(上)
  新华社记者 刘玉勋 王雷鸣 本报记者 苏宁
  一个外地人把钱丢在出租车上,陌生的城市,到哪儿找?司机拾到万元巨款,茫茫的人海,交给谁放心?共同的信赖,使失主与拾主惊奇地相遇在哈尔滨市东莱街派出所。类似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正数不胜数地在这个“人民满意的派出所”里发生着……
  东莱街派出所管区坐落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是哈尔滨市三大闹市区之一,是公认的商贩多、低收入户多和治安难度大的街区。
  能否让管内2.2万名居民享受充分的“安全”,是摆在民警面前的最大课题。
  和平年代,民警们还要经历刀光剑影的考验。为了经受这个考验,他们在每个人的警民联系名片上写下誓言:“愿受千番冰霜苦,永为人民挡风寒。”
  一天晚上7点多,有人报警:两个歹徒在五柳街饭馆吃饭不给钱,调戏女服务员,还别有用心地问晚上几个人值班。民警江海洋一路小跑赶到现场。歹徒一见警察就穷凶极恶地一刀捅进他的肚子。鲜血渗了出来,小江不顾疼痛,和同伴一起奋力扭住凶犯。
  两伙流氓在一家饭店发生口角打架,何小波闻讯赶去,发现一个文身的家伙,右手插进上衣口袋。“不好,有枪。”何小波佯装没看见他,暗中靠拢,冷不防一把死死地抱住了歹徒,同伴抢上前去搜出了一支子弹已经上膛的“六四”手枪。其他打架的人见状也都乖乖地被押上警车,围观的群众自发地鼓起了掌。
  民警的勇敢赢得了群众的赞扬,但东莱街派出所的领导者心中却另有一份不安:8000多住户,2500多流动人口,22个民警不能只当“灭火队”,关键是要当“气象预报员”,随时掌握社情民情,防患于未然啊!所里为此提出每个民警都得成为“百家熟”,要“进百家门,认百家人,熟百家情,办百家事”。
  当年,东莱的前辈们进居民大院,一个个就像回自己家似的。如今,面对钢筋水泥大楼的丛林,年轻的后生们还能不能敲开一扇扇紧闭的铁门?
  30岁的民警刘义,一开始就碰了钉子。新搬回管内居住的王淑珍大娘,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刘义一声声叫着“大娘”,就是没人开门。“一天不行,我就天天来。”终于有一天,老人说:“我一个孤老太婆,有啥可看的?少来虚情假意。”刘义不急不躁地说:“大娘,您这门坏了,我来帮您修修。”说着,他便用自带的白铁皮,把那扇破旧的门包得焕然一新。从此,一扇更结实的门,对刘义敞开了。
  “敲开了百姓的门,还要走进百姓的心。”刘义又多了一位“母亲”,洗衣、做饭、看病、煎药,老人的事儿他全包了。逢年过节,刘义和妻子还把王大娘接回家“团圆”。老人流着泪说:“原以为这辈子就这么算了,现在我又觉着没活够。”以后,每当老人看到周围什么事,都要跟刘义说说。
  民警们不但熟百家人,还熟了百家物。副所长杨玉国巡视管区时,发现一个陌生人推的摩托车有点眼熟。“这不是居民吴进宝的吗?”他立即上前盘查,结果由此线索破获了一个重大盗窃团伙。杨玉国往回送摩托车时,吴进宝才发现丢了东西。
  东莱街派出所趁热打铁,适时开始了新形势下“群防群治”工作的探索。他们把管内200多名待业青年和离退休老人组织成“治安联防队”,在民警的带领下,日夜巡逻在社区内。他们联系着上千治安积极分子,这上千人又联系管区2万多群众。近3年来,管区内只发生一般刑事案件68起,没有恶性案件,没有杀人案件,在全市派出所中创出一系列纪录。近年来,管内进行旧城区改造,居民普遍要求回迁,图的就是在这儿住着安全。
  东莱街派出所孙富民所长说:“警务活动一时一刻离不开群众。只要群众需要,就没有分内分外。”多年来,他们成了名符其实的“管得宽”:民政的事要管,劳动部门的事也要管,该街道管的调解的事还要管……
  周佩民是这里的一位特殊居民。他曾三次被劳教、判刑,对警察一直有抵触情绪。儿子出生后,他担心民警会在申报户口上刁难自己。这时,他正好因涉案被审查,心想这回户口更没指望了。谁知3个月后回家时,妻子告诉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咱孩子的户口早送来了。”
  片警何小波紧跟着来了,和他聊孩子、说家庭,筹划着帮他办个小饭店。周佩民这次真的听进去了。从此,他就像换了一个人,小日子越过越红火。还是这个周佩民,一次一伙人在他店中寻衅滋事,当年动不动就拿刀子的周佩民,被人打伤也没还手。何小波闻讯赶到医院看望他,周佩民说:“我到中年才活出个滋味来,再惹事就对不起您了。”
  无儿无女的贾云苓老人,晚年生活渐渐不能自理。愁肠百结之际,户籍警崔云刚进了家门,一照顾就是好几年。老人住院,他天天送饭、喂药、聊天,直到老人安静地睡着。从来不照相的老人,一定要和小崔合个影。弥留之际,老人执意要把几十件不知积攒了多少年的金饰品留给他。
  崔云刚激动了。他违反老人的意愿,把这份遗产送给了老人的一位远房亲戚。有人说他傻,他说:“我已经收下了比金子还贵重的东西。”
  30多年来,几十位老人在东莱民警的青春陪伴下,在不是养老院的地方却享受到了养老院的温馨,安详地走完了人生的终点。同时,这里又成为许多生命的起点——仅老所长尹燕珩救助和转送的弃婴就有10多名。他们说,能将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联接到一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群众,包括慕名的外地群众,对民警们的过于信任,有时也会带来许多近于“苛求”的请求,即使如此,他们同样没有丝毫的犹豫。三九寒天的深夜,派出所接到一个跨区的求援电话:“我们是肇东市来的,车坏在松花江公路大桥北了,急需一个轮胎。”副所长杨玉国和民警褚胜利马上设法找来轮胎,冒着纷飞的大雪跑了10多公里,找到了抛锚的汽车,帮忙修好。冻得直哆嗦的司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要不是你们来,还不冻死。”
  近两年,困难企业多了,管内下岗职工多了,东莱的民警们也就多了一桩心事。民警王新志发现居民程金梅的丈夫,白天不是蒙头大睡,就是喝得大醉。一问原因,两口子都下岗了,孩子正上初中,愁得没着没落。
  王新志建议办个小食杂店,又一连跑了两天,帮着盖齐了所有的公章。他还悄悄把刚领到的500元工资,垫付了押金和费用。同样下岗在家的妻子,向他要工资时,他竟掏不出。
  东莱地区有家汇丰公司,与其他企业资产合并重组后,职工和新任领导产生了一些误解。许多职工开始集体上访,人数最多的一次达600多人,企业无法正常运转,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企业真垮了,这么多人上哪儿找饭吃?”平时少言寡语的民警刘波,竟赶去慷慨激昂地谈起了企业的难处和面临的机遇,说服大家上下一心共渡难关。平时赢得了大家的信任,所以他的话句句中听。最后大家啥也没说达成了协议。公司对外招商、分配摊位时,又有了新问题,几次抓阄都分不下去,公司领导又来搬“救兵”。当刘波出现在业户面前时,吵吵嚷嚷的场面像海水退潮似的平静下来,最后还是那句话:“东莱的民警,咱信得过。”结果在他的主持下分配一次成功。
  事后,有人问:“这不是管闲事儿吗?”刘波却说:“找派出所的人多了,找政府的人就少了,这才是最大的正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