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如何理解“两个不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8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如何理解“两个不同”
  徐祥临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对国有企业进行减员增效等深化改革的工作,是前进中的问题,同西方国家经济危机时期发生的大量失业现象是根本不同的,也不同于我国六十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出现的就业严重不足的情况。那么,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两个不同”呢?
  综观各国的经济生活变动状况,可以发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波动不可避免。在这种波动中,各种经济矛盾、磨擦不断地积累与显现。员工下岗失业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也将长期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我国出现某种程度的失业现象是正常的。我国国有企业部分职工下岗分流同西方经济危机时期工人大量失业的不同主要表现在:首先,西方国家经济危机时的大量失业,是各种危机因素长期积累、总体爆发的结果,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被动出现的,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社会与经济震动。而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虽然不能说是好事,但我们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实现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便是代价之一,因而是预料之中的事。从防范危机的角度看,这是对危机能量的主动释放,即使产生一些阵痛,我们也能控制在社会和个人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其次,西方国家工人的大量失业都是发生在经济严重萧条、衰退时期;而我国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是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经济最景气时期。近几年来,物价稳定,供应充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这次东南亚金融风暴中,我国经济未受大的直接影响,而且还为东南亚国家摆脱危机提供了帮助。看好中国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再次,在解决失业问题上,西方国家属于先行者,原来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循。而我国则不同,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努力借鉴西方国家解决失业问题的经验教训。大体上可以说,党和政府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方面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第四,我国独特的政治优势是西方国家在解决重大社会经济问题时所没有的。职工下岗与个人利益关系密切,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矛盾。我国有坚强的党的领导和有效的群众工作网络,可以随时倾听下岗职工的心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比六十年代初工业战线的大量减员与目前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它们之间的差别同样是明显的。最大的差别是目的不同。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过快发展的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对其他部门尤其是农业造成了很大损害,国民经济几近崩溃。工业大量减员是为了使整个国民经济从冒进中退回来,结果是第一产业比重增加。这是违反一般经济发展规律的,但又是不得已的。与此相反,这次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争取更快的发展,其结果必然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符合一般的经济发展规律。另外,代价的承担者也截然不同。六十年代初的两千多万职工基本上回到农村,也就是说代价是由农业承担了;而这次主要是通过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实质性内容的再就业工程,在城市中重新上岗就业,基本上不需要给农业增加负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