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来自大自然的警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0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来自大自然的警示
  张志忠
  在当代中国文坛,像哲夫这样,把极大的精力投入到关于人与大自然关系的思考,关于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警示方面,并且在较短的时间里,推出了厚重的多卷集作品的作家,似不多见。
  哲夫的创作,在我看来,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哲夫之所以关心现实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对这一题材表现出特殊的敏感,是以他的深刻体验为基础的。哲夫先后生活过的大同市和太原市,都是闻名全国的煤炭能源和重化工基地,是著名的煤海。多年来,它们向全国各地输出了大量的煤炭和电能,同时,却承受了环境污染的很大压力;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上的开放搞活,大量的小煤窑应运而生,疯狂掠夺,铤而走险,破坏性开采导致各种灾难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对于处身于其中的哲夫,不能不触动他的思考。同时,在他的天性中,他又是童心未泯,他本能地亲近着大自然——这从他的那一组题为《无力拥抱》的散文中可见一斑。近年来,写种花养鸟、宠猫爱狗的文字可谓多矣,文人雅趣,闲情逸致,也能吸引读者,但是,像哲夫这样,对于花鸟鱼虫,喜爱得如痴如醉,容忍和理解到“无法无天”的地步,却没有人能比得上。比如说,他居然会去研究猴子手足上的指纹,有几个簸箕几个斗,这只能是爱之深所致。他笔下的人与动物的关系,是朋友,是伙伴,是生命的应和,是人与自然的交融。这些背景,都使得他从事生态文学的写作,具有一种内在的推动力。
  其次,哲夫关于人与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是达到一定深度的。他的《天猎》、《地猎》、《猎天》、《猎地》、《猎人》的系列长篇,不仅是用文学的方式展示了当前威胁我们的生存的种种环境问题,如《猎天》中那场突如其来的黑雨,《猎地》中那个先天性地被毒化的毒孩子,《天猎》中那个因为过度地人为破坏而沉没的海岛等等。所有这一切,又被作家凝缩和提升为哲理性的思索。在作家看来,人类与地球母亲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天然和谐的农业时代,二是诸多孩子争夺母乳的工业化阶段,现在,则是进入疯狂的掠夺和弑母阶段,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急功近利,无所不为;然而,猎天者,必被天猎,毁地者,必被地毁,因此,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报复,也越来越激烈,越来越严酷。哲夫作品中的这些命题,虽说是小说家的归纳,可以说是独具慧眼,很有启示性。
  还有,就是哲夫作品的多种多样以及雅俗共赏。哲夫写过诗歌,写过散文和随笔,写过电影和电视剧本,也写过小说,长中短篇都有。就小说而言,他的《长牙齿的土地》、《船儿也曾有过舵》等,是现实主义色彩很浓的,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他的生态系列小说,却是带有很强的虚构性、想象性,或者用他自己的命名,是“黑色浪漫”系列。哲夫的生态系列作品,与通常的通俗小说,在小说的寓意和叙述方式上,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它们显得很“洋气”,很现代。事件头绪众多,结构复杂,铺得很平,在单薄的故事情节之外,还有大量的议论,有深奥的对话,有哲理的遐思,并不那么好读,并不那么容易接受。说实在的,对于这些作品的畅销,真有些匪夷所思,个中魔力何在,我尚未想明白。也许,当代文学的魅力就在这里,无论是作家作品,还是读者受众,经常会让我们感到惊奇,叹为观止,并且引发我们新的研究兴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