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戏台再唤故人来——中国京剧音配像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0
第7版(文化)
专栏:

  戏台再唤故人来
  ——中国京剧音配像纪事
  张淑英 李靖
  在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逝世一周年之际,《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张君秋专辑》在天津首发。人们在再次欣赏这位京剧张派艺术创立者的华美声腔的同时,也缅怀他对中国京剧音配像工作所做的贡献。
  中国京剧音配像工作在短短的4年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截至目前,已经录制完成京剧传统剧目170部,抢救了一大批濒临失传的京剧经典作品,为京剧艺术的研究、继承和提高提供了宝贵的标本和根据。
  用“庆幸”弥补“遗憾”
  去年春节刚过,著名艺术评论家黄宗江致信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制片人谢国祥,这封信以“故人古人再世来”为题刊登在天津今晚报上。信中谈到他的一大“遗憾”和一大“欣慰”:1959年,梅兰芳改编上演《穆桂英挂帅》,当时黄宗江正在边陲西藏,未能目睹这出梅兰芳一生中最后一个新编剧目的演出,黄宗江称之为“终生遗憾”。如今,黄宗江得见梅葆玖为其父演出的《穆桂英挂帅》全剧的音配像,喜出望外。他说:“台上台下,几十年过去了,得见这出戏的复出,又何其欣慰!”
  中国京剧音配像也正是在“遗憾”与“庆幸”的交织中产生的。在京剧发展“黄金时代”的50年代至60年代初,京剧舞台上呈现了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好戏连台的兴盛局面;一大批名家的联袂演出,更使许多剧目的演出水平达到空前的高度。遗憾的是,好景不长,也没有留下多少影像;庆幸的是,许多珍贵的录音保存至今,当时的一些老艺术家仍健在。所谓音配像,就是选择著名老艺术家当年演唱的录音,组织他们的亲传弟子或后代传人为这些录音配上图像,请曾经参加或观看过演出的老艺术家具体指导,力求原模原样、原汁原味,也就是“用‘庆幸’来弥补‘遗憾’”。
  中国京剧音配像工作是李瑞环同志1985年在天津工作时提出的。1994年,他重提此事,请张君秋和一些著名老艺术家操办,并由张君秋担任艺术总顾问。
  一招一式总关情
  1997年5月27日上午,77岁的张君秋从家中出发,准备去录音棚选听京剧音配像《龙凤呈祥》的录音。在出家门等电梯的时候,他一只手扶着墙,突然间身体慢慢倒了下去,与世长辞,也告别了他朝夕心系的京剧音配像工作。这位京剧艺术大师生前以古稀高龄亲自指导了120部京剧音配像,成为他晚年为中国京剧发展所做的又一贡献。
  张君秋一心扑在了指导京剧音配像工作上,从来不计报酬。他不顾严寒酷暑,坚持每出戏都到现场亲自说戏,一招一式做示范。有时到北京京剧院四楼的排练现场,没有电梯,他就一步一步地爬上楼去。张君秋对京剧音配像的指导也不限于旦角艺术。谢国祥回忆说,张君秋在一次指导《断桥》的配像时,发现剧中小生许仙所穿服装的颜色不对,立即指出来,并等取来新的服装后继续指导演员排戏。
  张君秋在生前亲自指导了28部张派戏的配像,在他去世后,又有15部张派戏配像完成。至此,张君秋生前的43部戏的录音已经全部完成配像。
  一大批老艺术家为京剧音配像工作倾注了心血,他们在参加音配像工作中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著名京剧导演迟金声年过古稀,家属长期患病,他不仅指导排戏,还坚持经常听配像的录音,并亲自到录音室指导制作录音。曾受过高庆奎亲传的著名老生李和曾年老多病,也要人搀扶着到现场说戏。60多岁的著名旦角演员杜近芳,坚持要为自己1959年演出的《白蛇传》录音配像。她说,不这样就对不起写这出戏的田汉老。去年8月,她的左眼眼底出血,七成失明,在休息几个月后,重又投入练功,终于在今年3月配像完成。
  绝响续弦有余音
  中国京剧音配像工作成为京剧艺术界的一件盛事。老一辈旦角演员吴素秋说,通过欣赏京剧音配像,能够听到前辈艺术家的优美唱腔,又可看到舞台上多姿多彩的形象,对专业和业余的同志在排演学习上都有很大好处。
  天津戏迷陆秉中说,音配像对保留京剧传统艺术功绩很大。张学津配演马连良,高宝贤配演谭富英,汪正华配演杨宝森,裘少戎配演裘盛戎……神韵近似,再现了名家昔日的丰采。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京剧艺术,据统计至少有1100出戏,足见其剧目之丰富;而如今经常上演的才不过二三十出戏,一些青年演员会的戏就更少了。谢国祥在谈到京剧音配像工作的意义时还特别提到,一大批参加配像的中青年演员受到了一次难得的科班训练和高层次的艺术熏陶,对于继承前辈艺术精华、提高中青年演员的艺术修养很有好处。另外,京剧音配像再现了老一辈京剧艺术家的成就,使他们获得应有的社会和历史地位,这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据介绍,在继续录制《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的同时,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又着手进行《中国北方鼓曲名家音配像精粹》的录制工作,现已完成90段的配像,其中包括老艺术家骆玉笙的40段京韵大鼓。评剧名家小白玉霜的录音配像也已开始。谢国祥说,音配像工作凭着大家的执著精神和各方面的鼎力相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仅仅是开始;时间不等人,要以更强的事业心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