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分数,能否成为学生的隐私——关于中小学生考试成绩排名的议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0
第7版(文化)
专栏:文化视角④

  分数,能否成为学生的隐私
  ——关于中小学生考试成绩排名的议论
    家长会听考试排名战战兢兢
  贺评(北京朝阳区安华西里一位家长):记得有一次我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看到老师手里拿着一份考试排名的名单。我战战兢兢地听老师念出最后10名学生的名字,生怕自己的孩子又成为老师“慷慨陈词”中的一个“精彩片断”。好在那次老师没拿我的孩子做例子。不过,别的孩子“给全班拖后腿”的问题,对我来说也起到了“杀鸡给猴看”的作用。最后,老师宣布几个学生的家长留下来,其中就有我。只见那几位家长的脸色也都不太好看。老师指着名单开始“训话”,某某就是不踏实,从多少名降到多少名;某某实在不用心,已经排在第多少名……
  我想起在瑞典参观中学的情景。孩子根本不懂什么叫“考试排名”,他们还以为是体育比赛的名次呢。因为瑞典中学没有我们那样严格的考试,学生的成绩主要以平时的作业、课堂练习来评定的,从不排名。
  在北京BISS国际学校,每个学期末老师都与每位家长约好时间,分别谈上大约半小时,和开家长会的方式完全不同。校方认为:“每个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状况都不一样,当然应该个别谈了。况且这是每个孩子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怎么能让所有的家长坐在一起听呢?!”
  一场关于考分的有趣实验
  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教授):原苏联的教育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教师以三种方法处理学生的考试分数:第一种叫做平等比较法。每次考试之后,所有学生的成绩都由老师公开宣布,但是区别学习态度、勤奋程度等差异,根据机会均等原则,加以对比和公布。
  第二种叫做个人比较法。在整个学年里,每个学生只把自己后来的成绩与原来的成绩比较。每次考试之后,老师都不在班里公布成绩,只把成绩个别通知每个学生。
  第三种叫做单纯比较法。每次考试之后,老师不做任何解释和说明,把全班学生的成绩全部公开,还常常把成绩好的人与成绩差的人相比。
  实验一年后表明,第一种方法效果最好。在这个班里,对学习的态度是学生讨论和比较的主要内容。大家心里都明白,谁付出了艰苦劳动,谁就能得到好成绩,成绩差只能说明他用功不够。在这个班里,没有人被过分赞扬,也没有人被过分低估,同学关系也比另外两个班更为融洽。
  实行第二种方法的班级,成绩排在第二位。在这个班里,学生当中没有恨老师、互相嫉妒等现象,班级处在一种平和的气氛中,但是由于大家“各扫门前雪”,缺乏竞争,学习动力总起来说不如第一个班,互相关心和帮助的现象也不多。
  实行第三种方法的成绩是最差的。而且,在这个班里,学生当中自我评价过高和过低的都最多。到学年末,对老师不满的学生,比另两个班多一倍。
  “哎呀!”两字胜过千言万语
  杨立红(北京石景山区老山二小校长):记得上小学三年级时,由于中途转学,我的功课落下了不少。不久迎来一次数学测验,拿到卷子后,我像生了病似的,头晕眼花,也不知怎样答完的试卷。那肯定是一个糟糕透顶的分数,我想象得出老师皱着眉头的样子,仿佛听到了同学们怪异的嘲笑声。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老师在讲完课后,不经意似地说:“卷子判完了,现在发下去。”我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儿,手心又出汗了。老师点着同学的名字,一张一张地发下了试卷。他没有念分,脸上的表情很平和安详。在我那份糟糕的卷子上,老师没有打分,只写了这样两个字——“哎呀!”以一个十岁小女孩敏感的心,我体会出了老师的心意:这是老师感到意外,不相信我会这样;老师在给我机会,在用这样一个善意的玩笑似的方式期待着我的努力。从那一刻起,我决心把落下的功课补上。一个月后的又一次数学测验,我得了满分。
  激励孩子上进有很多办法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主编):原国家教委1994年11月10日发布的《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教师不得按学生考试分数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然而,许多学校实际上还在公开地或变相地给学生排名。有人认为,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就越应该给他们一种压力。考试、排名次都是为了刺激孩子的上进心。但遗憾的是,一项全国性调查表明,孩子感到的压力越大,成就需要越低。如果孩子总感到不成功,就不会有一种对学习活动的胜任感,就缺少一种持久的自信心,也就难以主动产生获得成就的心理需要。当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甚至会选择逃避,比如成绩差的孩子特别爱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机等,这是一种逃避,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前提下,教师是有许多办法了解孩子和激励孩子学习的。譬如,深圳高级中学设计了“学习水平发展曲线图”,以“测试时间”和“百分等级”为坐标,每次考试后,由科任老师算出每个同学的成绩占年级平均成绩的百分比,再随试卷发给同学。每一科的成绩都在图表上反映出一条曲线。这样,同学们对自己每次考试的成绩和在年级处于什么水平清清楚楚,但对其他人的具体成绩则不太清楚,这保护了同学们的自尊心,也减轻了他们的心理压力。教师也可以在征得本人同意的前提下,在班上只公布成绩最好的几位同学的名字,分析他们成功的特点及原因,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
  总之,分数是重要的,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学习,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做人,因为只有真正懂得做人才会真正懂得学习。
  (原载《少年儿童研究》杂志1998年第3期,本报有删节)
  本期话题及上期话题《孩子还会哼“摇到外婆桥”吗》(5月19日第十一版),欢迎读者点评,来信请寄北京人民日报教科文部文化组,邮编100733。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