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终生难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0
第8版(副刊)
专栏:

  终生难忘
  何为
  回想起来,我从抗战前夕学写散文并开始投稿,半个多世纪的笔耕生涯,接触最多的是报纸文学副刊。副刊几乎孕育着我的创作生命。匆匆数十年,我涉猎过的诸多报纸副刊,留下我文学脚印最深的,首推《人民日报》副刊。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相距整整二十年,它先后发表了我的小文《第二次考试》和《临江楼记》,使之在读者中传播,对此我终生难忘。
  《第二次考试》是1956年在双百方针鼓舞下写成的。五十年代初期和中期,现实生活中涌现许多好人好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当时我的妻子在上海合唱团工作,她不经意谈到一件感人的事。夏天,上海受到一次强台风肆虐,一个投考合唱团的女青年,奋不顾身连夜赴灾区抢救,导致复试时倒嗓,与初试时优异出众的成绩判若两人。经音乐教授实地调查,发现这位女学生高尚的忘我行为,在几乎落选的边缘上,立即决定录取这个德才兼优的考生。
  我听后深为感动,很想为文记之。结合妻子早几年投考时的现场经历,以及我自己亲身感受的一些细节,很快写成了一篇三千字的文章。实际上只是一篇原始素材的记录,至多是一篇报道。不久,《人民日报》文艺部寄来一封催得很急的约稿信,强调限于篇幅,勿超过两千字。我必须删节一千字,即三分之一的篇幅。这是一次大改动,其实是一次重写,只有这时,我才真正投入艺术创作的实践。有关此文的创作过程,多年前我曾撰文评述,兹不赘。
  1956年岁末,一个寒冷的冬之暮,我下班后,在上海西区的有轨电车终点站,顺手在报摊上购买一份当天抵沪的12月26日《人民日报》。在昏暗的路灯下,在街头翻阅报纸,一眼瞥见报头的内容提要,第八版有《第二次考试》篇名。文题用醒目的书写体,从版面上可看出编辑的重视。那个晚上,我有如第一次投稿被录用,心情振奋,又有点迷茫。这似乎意味着我的创作道路上一个新的开始。
  这篇小文,在以后数十年间,出现一个漫长又奇异的历程,那是我完全想不到的。它被反复转载选用,评论文章不断,译成几种外文,改编为电影和广播剧。从1958年开始选入语文课本,以迄于今,长达四十年。即令在“文革”期间仍然沿用,只是没有作者名字。八十年代还看到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编入华文课本。最出乎意外的是,1979年作为全国高校统考的语文作文试题,要求根据两千字的《第二次考试》改写成八百字的《陈伊玲的故事》。后来我有机会看到部分较优秀的试卷,像一棵秋天的树上,掉落不计其数的小树叶,各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传闻作文命题出自已故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之手,确否不得而知。
  1976年9月间,我与《福建文艺》编辑部的几位同事,专程到上杭县举办改稿学习班。入闽多年,这是我第一次到闽西革命老区。上杭的汀江之畔,有一座临江楼,相传毛泽东的词章《采桑子·重阳》即在此构思成篇。那几天,忽然传来一条震撼人心的消息,在暗中不胫而走。人们疑信参半,想说又不敢说,眉宇间却又喜气洋溢。随后逐渐得到证实,真是特大喜讯,罪恶滔天的“四人帮”终于覆灭了。处于这样重要的历史转折时刻,我们又在历史久远的革命老区,一种庄严的历史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我决定试写一篇散文。这个意念如此强烈,一座楼,一条江,一棵树,一首诗和一朵黄菊,此时都闪耀着内在的深沉涵义。我于是第三次登临江楼,仔细观察楼内楼外的建筑及周围环境,特意在笔记本上画了楼宇正面的速写。在群众游行欢呼的庆祝热潮中,我独登临江楼头,迎风伫立,放眼四顾。汀江之水恰如一条滔滔奔腾的历史长河,流向天际。抚今追昔,心潮起伏不已。中国人民的灾难太深重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灾祸如噩梦缠绕。如今这个全民族的历史大悲剧宣告结束了。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胜利的曙光,一个新的历史进程业已开始。
  回到省城后,在黄巷楼窗前,迫不及待地将此行所想写下来。在原稿上反复修改,是我的写作习惯,满纸纵横涂改的笔迹,只有我的妻子才能看得清楚。照例又由她一笔不苟地正楷誊写,对文稿上遣字造句时时提出疑问或修改意见,正如她为我抄正《第二次考试》的原稿一样。这是我被迫封笔十年后的第一次试笔,稿成后,毫不犹豫地寄给《人民日报》文艺部袁鹰同志。
  《临江楼记》发表于1977年1月31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列为头条。文题用书写体,版面舒展大方,编排不同寻常。在一个时期内,这篇小文引起众多读者的注目,从内地到香港,以至海外华文报纸都予以转载,编入多种版本的散文选集,并译载外文出版社《中国文学》的英文版和法文版。我想,这主要是由于我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我们那个时代普遍的思想感情,因此引起读者的共鸣。然而,时过境迁,物换星移,它早已完成了历史任务,充其量只能作为枯黄的史料一页。
  《第二次考试》和《临江楼记》得以与广大读者见面,不能不感谢《人民日报》文艺部提供宝贵的篇幅,给我以发表的机会,从而使我得到继续写作的力量、信心和勇气。为庆贺《人民日报》创刊五十周年华诞,我写下在副刊发表以上两文的片断回忆,借此向经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人民日报》遥致敬意。
  1998年6月15日 上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