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沙化和绿化之战——大漠归来话治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6
第12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沙化和绿化之战
——大漠归来话治沙
本报记者 赵永新
记者从宁夏、内蒙古荒漠地带采访归来,那里正在进行着一场沙化和绿化的艰苦之战。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是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两倍多。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事关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
与国家林业局治沙办的同志交谈得知,我国经过40多年的治沙实践,围绕“防、治、用”三大目标,已形成了一套符合国情、行之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技术体系。其中,植物固定流沙技术、干旱绿洲防护林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径流造林技术、铁路及公路防沙技术均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赤峰模式、榆林模式、临泽模式、和田模式成功实现了亚湿润干旱区、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与开发和干旱地区、极端干旱区绿洲的巩固与发展,推广前景十分广阔。这些技术与模式为今后的荒漠化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认识到荒漠化的严重危害,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他们的迫切愿望和自觉行动。榆林地区十多万户农民自愿承包治理沙漠500多万亩。定边县农民石光银带领127户群众在沙漠中奋斗数年造林6万亩,不少沙区的干部、职工放弃城里工作承包治理沙漠……所有这些都表明,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治荒漠化的局面正在形成。
截至目前,全国以防沙治沙为目的造林保存面积达1000多万公顷,1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局部地区呈现出“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
尽管我国的荒漠化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人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加剧和缺乏有力的防治措施等原因,我国荒漠化在总体上仍呈扩展趋势,形势十分严峻。
据调查,70年代以来,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超过了全国每年耕地净减面积。其中,内蒙古乌盟后山、阿拉善地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南部等地,荒漠化扩展速度年均达4%以上。日益严重的荒漠化,不仅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而且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已成为制约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据专家测算,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1996年财政收入的3倍。
严峻的形势迫切要求强化领导,加大投入,加快荒漠化治理步伐。在现有防沙治沙工程的基础上,加大防治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遏制荒漠化扩展的势头。首先抓“防”,控制荒漠化扩展的源头,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防止产生新的荒漠化土地,把人为的破坏速度降下来;其次抓“治”,根据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集中力量,加快治理步伐;再次抓“用”,合理开发利用荒漠资源,大力发展沙产业,把防治荒漠化同发展地方经济和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促进植被建设。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