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寻根探亲访里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2
第4版(要闻)
专栏:

  寻根探亲访里庄
  本报记者 于宁 李德民 王金海
  现在坐落在北京金台西路2号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50年前的6月15日,创办在河北省平山县的里庄村。6月5日,本报记者寻根探亲,走访里庄。
  里庄地处平山县城南2公里,距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40多公里。《人民日报》四个遒劲潇洒的大字,为毛主席亲笔题写。报头是由薄一波同志送毛主席题写的,先后写过两个报头。第二次题写的报头沿用至今,原件存放在西柏坡纪念馆。记者到纪念馆参观时,在此报头前伫立良久,感慨万端。
  正是麦收季节,里庄村的乡亲听说记者是《人民日报》来的,热情地带我们去寻访报社的旧址。穿过一片果园,很快找到了。由于地势低洼,几年前一场洪水,报社旧址被冲得只剩断壁残垣。周围的几户人家,已搬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去了。和风阵阵,枝繁叶茂的苹果树、梨树沙沙作响,似乎向我们细述往事。
  当年,原晋冀鲁豫区《人民日报》和晋察冀区《晋察冀日报》,合并创组华北《人民日报》。这就是后来的《人民日报》。创刊的前一天,即6月14日,原《晋察冀日报》社社长、总编辑邓拓挥毫抒怀:“毛锥十载写纵横,不尽边疆血火情。故国当年危累卵,义旗直北控长城。山林肉满胡蹄过,子弟刀环空巷迎。战史编成三千页,仰看恒岳共峥嵘。”当时的《人民日报》办在一户贫农的新房里。新婚夫妻把最好的房子让给了党报。报纸靠人背马驮的方式投送各解放区。第一任社长是张磐石同志。他如今已年逾九旬,依然健朗。
  记者在里庄村新址,找到搬迁不久、刚盖了宽敞明亮新房的李淑梅家。当年报社印刷厂就是设在她家里。《人民日报》那时最高发行量达4.4万多份,里庄的李贵顺、李臭小、李玉树、李庆元等都为印刷《人民日报》帮过工,摇过印刷机的把子。这是繁重的体力活,非壮劳力不可。印一期报纸,每人可得报酬13斤小米,在当时是一笔“高收入”。《人民日报》的这一“慷慨”,里庄至今传为美谈。
  今年67岁的李树元老人是《人民日报》的一位“邻居”,报社创办时他还是17岁的小伙子。他告诉记者:“我印象最深的是报社的人非常辛苦、勤劳、和善,穿着粗布衣裳。”里庄的老人们已记不太清当年报社工作人员的名字,说那时同事之间见面打招呼,从不称官衔,都是“老张”、“老李”。里庄老人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与他们里庄同音的李庄同志。他们说,那个老李,大高个,和气,可亲可近。
  里庄的人没有想到,《人民日报》进城几十年后,当年的“李庄”当上了总编辑。据李庄同志回忆,里庄的民风淳朴,里庄人民养育、支持了《人民日报》。谈起里庄往事,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毛主席的话:“饭少,大家匀着吃;房小,大家挤着住。”
  里庄的麦穗黄了。里庄人正忙着收割沉甸甸的麦子。他们托记者给《人民日报》的亲人带回祝福,祝《人民日报》的同志工作和生活得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