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加快高校科技产业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2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科教兴国纵横谈

  加快高校科技产业发展
  育文
  江泽民同志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这些精辟、深刻的论断,不仅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为高等学校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加快科技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校拥有科技、知识、信息和人才等优势,是高技术的辐射源、生长点,是创新的策源地,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依托。高校在推动知识经济发展中起着巨大而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硅谷”每年所获的几百亿美元中,一半以上是由与斯坦福大学有关的公司创造的。我国中关村地区高技术产业之所以异军突起,与高校提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密不可分。
  高校对社会的贡献不仅仅是人才的贡献,知识的贡献,更应该是科技的贡献和产业的贡献。近20年来,我国高校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指导下,努力贯彻落实“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科技及产业化,加强基础性研究”的科技工作方针,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加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自主创办或与社会联办了一批科技企业,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高校科技企业以每年30%的增长速度发展,出现了一批备受社会关注的企业,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大阿尔派等。他们依靠持续创新能力,跃居全国高技术企业前列,跻身国际市场;他们“以人为本”,结合产业实践,不仅吸引了一大批创新人才,而且还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眼光的企业家、管理人才,形成了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人才群体,推动了企业持续、高速增长;他们以“技术+资本”的方式,增强了在市场中的融资能力,还通过租赁、兼并和承包等形式,扩大了企业经营规模,实现了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科技开发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高校科技产业正在由小型化、分散化逐步走向集团化、规模化,由高校自主创办逐步走向与社会联办,由单一经营逐步走向多品经营,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呈现出一派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气象。目前高校有科技企业1500多家,正在形成一批高技术的产业群体。实践表明,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对社会可起示范作用,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可起到不可替代的补充作用,对科研、教学可起到实践基地作用,对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可起到促进作用。
  高校发展高科技产业,有不可多得的独特优势。
  一是人才优势。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有60万教学科研人员,其中有数百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有一大批代表我国科学文化水平的大师级学者,有数十万高级专门人才。更为重要的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能源源不断地培养、提供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后备人才,这些人才将是知识不断创新,技术不断发明的原动力。
  二是知识优势。知识和生产要素相结合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条件。高校作为传授、探索、创造知识的重要场所,其所承载和蕴含的知识存量十分丰富,这些知识一旦和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即能转化为一种巨大的力量。
  三是创新的优势。“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许多新知识、新思想、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从高校产生的。近些年,高校主动深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深入企业,深入生产实际,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市场和社会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把科技链与产业链结合起来,多层次、多模式开展产学研结合,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共同孵化科技成果,共建技术创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科研生产联合体、校企合作委员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目前,加快高校产业化步伐,发展高校高科技产业面临大好时机。现在,国有企业正在进行调整结构,转换机制,减员增效,扭亏增盈的战略性调整,这就需要经历一个改革、搞活的过程。这在时间和空间上无疑为高校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所特有的人才优势、知识优势和技术优势,迅速把握若干个前沿领域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制高点,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加速高校高科技产业集团化发展,推进高校高科技企业与金融资本的密切结合,加大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步伐,争取在3—5年的时间里,使我国高校高科技产业的产值总额达到1000亿元左右,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和科学、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使高校的高科技产业真正成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生力军,将高校建设成为我国知识经济的重要基地。
  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远见的企业家认识到高校在发展高技术产业方面所具有的优势,积极寻求和高校进行广泛的合作。上海新黄浦集团公司投资1.2亿元与复旦大学携手合作,进行人类新基因的研究、开发、产业化工作;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在上海交大等校建立了一批工程研究中心,作为汽车工业发展的技术依托;清华大学先后与国内68家国有大型企业和28家国际上著名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成立了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通用汽车公司、IBM公司等都先后出资在高校建立了研究开发机构。通过多形式的合作,大大增强了高校科技产业的优势。我们要建立一整套政策保障体系,鼓励高校与大企业(包括国际大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开发技术中心等,鼓励企业把研究开发中心建在大学,使高校与企业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水平。
  高校要坚定地走产业化之路,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思路;要集中力量,合理布局科技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培养人才,推进科技创新。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自主创办高科技产业和多渠道、多途径实现产学研结合,逐步建立起以高校为中心的“硅谷”群,形成以高校为核心,产学研密切结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高校科技产业新格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