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找准“四两拨千斤”的支点——关于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2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找准“四两拨千斤”的支点
  ——关于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述评
  马飞孝 陈祖甲
  科学技术部部长朱丽兰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阐明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有力作用:四两拨千斤。她提出要找准其中的支点。那么,杠杆的支点在哪里呢?朱丽兰同志的答案是,支点就在于技术创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这个概念是英国学者费里曼在1987年提出来的。他比较分析了英、美、德、日等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认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之所以保持强劲的势头,不仅是源于技术创新,而且是国家创新体系演变的结晶。根据国内专家的多年研究,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由政府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以及技术支撑服务系统相互依存组成的一个有序的网络结构,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道德规范,开展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创造、扩散和使用的活动,最终目的在于提高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应该说,我国要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有许多有利条件。
  首先,大众依靠科技进步,开展技术创新的意识提高了,开始认识到“四两”能够拨动“千斤”。如果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处于互不往来两张皮的状态,推广科技成果还要求爷爷、告奶奶的话,那么现在的企业主动找新技术、农民抢夺“财神爷”,已经成为常见的新景观。各级政府机构大多希望更多的科技成果早日转化。科技人员也纷纷带着新成果进入技术市场。
  经过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原先由国家向科研机构拨款的制度,已逐渐为多渠道的投入所替代。如今,科研机构60%以上的经费来自企业和其他社会渠道。1996年,企业投入科技开发的经费达到122.4亿元,占经费总支出的36.8%。1997年,全国科技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建筑业,支出的研究与发展的经费达到36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4%。一般大中型企业都创办了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为企业增强技术开发的实力。轻工系统的海尔、轻骑、春兰等16家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被确认为国家级技术中心。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使企业逐渐向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技术创新的主体转变。
  我国政府的科技和经济管理部门制定了多项科技发展和成果推广计划,对技术创新进行宏观的协调和控制。其中《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攀登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国家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技术创新计划》、《国家重点工业试验项目计划》等已为国人所共知。这些计划的实施,稳定了科技队伍,实现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达到高新技术产业化。而从《专利法》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多项法律的制定,为保护知识产权,发展中华民族自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有序的国家创新体系铺平了道路。
  在国家科技计划的指导下,我国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研究硕果累累。1997年,全国取得省部级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达30566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7569篇,比上一年增长4.4%,在国际上论文数量的排序,已从徘徊多年的15位,前进到11位。1997年参加产学研合作的单位达3.1万家,设立合作技术开发项目1.7万项。近1/10的独立研究开发机构,以不同方式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北大方正、东大阿尔派、清华同方的业绩,表明了我国高等院校已成为一支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我国的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创建技术市场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1997年,我国技术市场的成交额达到351亿元。内蒙古、黑龙江等9个省的技术成交幅度,比上一年增长20%以上。目前技术交易的形式和内容,已经历了从技术咨询、培训、承包,技术成果转让到技术入股的变化。在国家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建立了53个高新技术园区之外,还相应地建立了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支撑服务体系为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扩散以及应用提供了适合的条件和场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