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雏凤凌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9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雏凤凌空
  和宝堂
  在当前的京剧舞台上,少年学生演出的京剧格外引人注目。去年夏天,北京市戏曲学校京剧班学生到上海演出连连爆满,天蟾舞台不但破例加座,买站票的观众把走道都“塞”满了。在有“火城”之称的武汉演出时,高温如火的剧场里,观众满坑满谷,掌声如雷贯耳。在山东潍坊,戏校的娃娃与全国闻名的艺术家同台演出也不逊色。而北京市工人俱乐部的“双休日少儿京剧百场演出”和上海戏校的双休日演出已举办两年多了,不但观众群稳步扩大,剧场门口还屡屡出现等票的长龙,与某些成人剧团演出的萧条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中南海,娃娃戏已经连续两年成为新年京剧晚会的热点。最近由四戏校组成的中国少年京剧团在香港第四次神州艺术节上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娃娃戏所以好看,是因为有一批天才的小演员。天津的穆宇和云南的陆地圆都是三岁多就迷上了京剧,五岁登台演出谭派的《战太平》和《定军山》选场而艺惊四座。台下,他们顽皮幼稚,台上却是唱得抑扬顿挫板眼分明,举手投足娴熟到位,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七岁破格考入北京戏校后,他们学演了《伍子胥》、《智取威虎山》和《击鼓骂曹》等一出出大戏。都说《赵氏孤儿》是马连良先生的晚年杰作,难度大,不宜教学,他们不但学了,而且演到了上海、武汉和香港,大受欢迎。十三岁的苏州姑娘王佩瑜在上海戏校学演的《搜孤救孤》使观众立即想到四十年代风靡上海滩的女老生孟小冬,而赢得“小孟小冬”的称号,当代京剧名宿谭元寿先生都惊奇地称赞她是“活脱孟小冬”。另外,来自不同地区的七岁的武生徐滢,九岁的武丑谢德兴,十三岁的女老生由奇也颇得京剧各流派的神韵,使老艺术家为京剧后继有人深感欣慰。学习程派青衣的郭伟同学不但能够与名家一样演出程派的《锁麟囊》,还在北京新建的长安大戏院连续主演三百多场《白蛇传奇》,赢得可观的票房价值;中国戏校附中的吴佳斯不到十岁就把《挂画》中椅背上金鸡独立、三起三落的绝活练得娴熟自如……
  当然,京剧新苗的茁壮成长离不开艺术园丁的辛勤耕耘,一个个“从孩子抓起”的少年业余京剧学校在全国各地越办越多,越办越火。明知“家有三斗粮,不当小孩王”的道理,老师们却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日,准时到学校上课,从不计较车马费的微薄。北京东城少年宫京剧班的女教师韩昭敏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仍然不忘教学,就是在弥留之际还嘱咐丈夫别耽误给少年宫的孩子上京剧课,情景十分感人。北京戏校校长孙毓敏不拘一格地培育尖端的京剧人才,为七岁入学的穆宇单独配备生活教师和小学文化教师,甚至破格让孩子的妈妈到学校打工以日夜照顾具有艺术特长的幼苗。他们的忘我教学,使目前业余少儿京剧队伍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后备力量。台北戏校的一位校长感慨地说:“北京戏校以我们百分之四的办学经费达到如此高的办学效益是我们在台北无法想象的。”尤其是为解决戏校学生演出难的问题,中央领导同志亲自过问演出剧场、演出经费和演出的宣传报道等问题,以至把培育少年京剧学生的问题当做振兴京剧的一项希望工程给予高度重视,因此使戏曲学校的老师受到鼓舞,学生受到激励,使京剧舞台上雏凤凌空,形势喜人。“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从这些娃娃的身上难道我们还看不到京剧的未来吗?
  穆宇(九岁)饰《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剧照
  陆地圆(九岁)饰《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剧照(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