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艺术家要有主心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9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旁观者说

  艺术家要有主心骨
  沈毅
  谁都知道,一出戏经过煞费苦心的经营,精益求精的修改,才有可能成为好戏,而其中艺术家的个性、驾驭不同意见的能力又至关重要。
  笔者有幸在不长时间内看过《虎踞钟山》的三次演出,令人惊讶的是每次都有改动,而且越改越精。这个戏从写作,到演出,到修改,起码召开过十几次不同形式的座谈会,作者、导演及其他主创人员还征求过许多同刘帅一起办学的人及领导、专家的意见。可贵的是,他们的会议和走访并不是走过场,而是善于听取和分析各种意见,有善于接纳意见和驾驭不同意见的能力,能够把有益的意见哪怕是细微的意见溶化到艺术整体中去。举例来说,赛艳秋这个形象,演员的分寸把握得很好,但一次演出后有的专家提出刚解放时戏曲演员平时的服装不可能那么花哨,这样的细节,后来在中国话剧九十周年交流演出中改了,就更说明她不是交际花,她本身经历是辛酸的,确实对崔保山有一定感情,也更烘托出崔保山迷途知返之不易。又如,有的专家曾提出增加刘帅与他爱人的感情戏,鉴于整个戏的完整性以及艺术作品描写领袖、英雄形象与爱人的感情戏已很多,编导就没有落套去渲染这一方面,最后仍然浓墨描绘刘帅全家人送别老甘的师生情、战友情。看来,善于吸纳意见也是一门学问。
  我们也经常看到相反的情况,有些戏本来基础是满不错的,剧组也反复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改来改去,但是没有改好,有的还越改越差。可见艺术创作有其本身的规律,提意见者是从不同角度看待一个戏的,谁也没有剧作者、剧组对情况更清楚。有些主创人员太过重视权威甚至是大相径庭的意见,求个四平八稳,所以最后立于舞台,显得平淡无奇,甚至有些不伦不类。在新时期之初,有一个地方写一个英雄人物的戏,主管的两位领导同志,一位主张让他牺牲,一位主张让他活着,剧团莫衷一是,最后弄成这个样子:那个爱看他死的领导来看戏,就让他死;那个希望他活着的领导来看戏,就让他活,好不滑稽。其实,剧作家和艺术家要有自己的主心骨,要善于接纳不同意见。有一位著名剧作家曾说:剧作家千万别听评论家的!这话虽偏颇,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按照某些评论家的意见,有的戏根本就搞不成,评论家是美食家,同时能当好厨师者屈指可数。厨师听取美食家意见,却不能全按美食家所说那样做菜。一道好菜,到头来出自厨师之手。从某种意义上,领导、专家、群众都是评论家,剧院、剧团要重视他们的意见,但艺术家要尊重艺术规律,善于取长补短,努力将有益的意见溶化到艺术创作中去,以使艺术品成为完整的精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