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大槐树”丛书——讲一个民族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9
第11版(大地周刊·文学观察)
专栏:

  “大槐树”丛书
  ——讲一个民族的故事
  李岳
  响应江泽民总书记繁荣长篇小说创作的号召,经过长期酝酿,精心策划,北岳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长篇小说“大槐树”丛书。
  枝繁叶茂的大槐树,是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旨在“讲一个民族的故事”、贴近现实生活、振奋民族精神的“大槐树”丛书,包括两辑九种。第一辑推出四部长篇小说新作,其中《一朝县令》、《我歌我泣》、《女儿如水》取材于当代;《白雪家园》描写的是三十年代东北抗联的抗日斗争,展现了一幅全民族奋起反抗外来侵略的悲壮历史画面。
  《一朝县令》写的是“四人帮”垮台前后的1976年,发生在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上一个贫困小县——水泉县的故事。小说描写这个县的代理书记曹兀龙,“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引发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小说中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写得细腻传神,从专横跋扈的当权者到战战兢兢的小护士、从拍马溜须的公社主任到嫉恶如仇的县委秘书,个个都塑造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我歌我泣——一位下台市长的自白》以一个下台市长自述的口吻,塑造了金川市市长顾铁夫这样一个一身正气、刚正廉洁的党的好干部形象。他在任期间,治河、修路、落实政策、改造市容……并与腐败分子董鸣焕、吴成显一伙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小说结尾,顾铁夫怀着复杂的心情辞官下海,但他在市长生涯中所体会到的酸甜苦辣却给世人留下深深的警醒与回味。
  《女儿如水》讲述的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一段曲折命运。小说通过特定时代女性的遭际,真实地描绘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画面。
  《白雪家园》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浓郁传奇色彩的小说。特定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日寇全面侵入东三省,烽火连天;特定的地域环境:大兴安岭,白雪家园,如诗如画。小说具体描写了东北抗联支队和地下党的对敌斗争,描写了对家园怀有深切之爱的猎人郑清明,“米隆老爹”式地杀死日本兵的小地主杨老弯,具有“中国人情结”的神医“白半仙”和传奇人物朱长青,这些人物和故事组成了一曲悲壮哀婉的抗日之歌。
  “大槐树”丛书第二辑包括五部长篇小说。这五部长篇小说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把视点切入当代社会生活。《燃烧的家园》描写华北某钢铁基地工程建设,展示本世纪末中国经济起飞的热烈景观和现代大工业建设启动的宏伟景象。同时,又以本世纪初汉治萍铁厂的艰难起步和迅速夭折为历史衬托。
  《花事》描写现代都市生活。作品通过北方某大都市花业“把头”王胡庆惊险离奇的遭遇,表现二十世纪末叶中国社会世态众生相,演示一代青年人既生动又黯淡既痛苦又欢乐的人生屐痕。在五光十色的当代都市生活中,青年一代面临着精神与道德的艰难选择。
  《轮回》创作手法独具特点,同一故事由四个人物从不同角度分别叙述。乡村姑娘徐三兰向往着真挚幸福的爱情生活,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她却不由自主地陷入错综复杂的男人世界,成了他们的牺牲品。乡村残疾青年张义林,山里头人马家荣、城镇下放知青刘新池,他们来自不同但又相互扭结的家庭,在新的年代又将新的恩怨扭结在一起。小说揭示了赣南家族文化由衰微而复生的悲凉与壮烈历程,上辈人之间的恩怨,当代人之间的情感冲突和利益冲突,构成了一幅别具地域风格的社会生活图景。
  《铁裹门里》从故事到人物都有鲜明的历史印痕。早在四十年代土地改革时期,地主家的铁裹门大院分给了穷人居住,于是三十多年来“铁裹门”院里的新、旧主人发生了一系列的斗争,改革开放以后,“铁裹门”里又在旧矛盾中增加了新的斗争内容,小说在审视历史和现实的同时,描写了农村的巨大变化。
  《吉日》反映的是当代生活中的冲突。小说展示了滨海某富裕县内,以王大元为首的一批干部的追求和拼搏。既描写了穷困的农民,潦倒的打工仔、打工妹们的挣扎、无奈与得失,也描写了灯红酒绿、香车宝马的靡费与得意。在强烈的对比中,小说对当今社会生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在“大槐树”丛书两辑九种的长篇小说中,绝大部分的小说都以描写当代社会生活为出发点和终结点,都以剖析当代社会生活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为切入点,力求贴近现实,真实地艺术地反映生活,并在思想性和表现形式方面取得了各自不同的收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