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文学期刊最新小说月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9
第11版(大地周刊·文学观察)
专栏:

  文学期刊最新小说月报
十月
  《八千万》
  作者 于卓
  1998年第三期
  小城东升,两家企业,为争取八千万元的施工项目各显神通。主管部长的秘书邹云从容运筹,以多年积累的官场智慧搅动了东升小城。八千万牵动了相关的层层人等,多少人的命运都围绕它沉浮变动。邹秘书的足智多谋深得部长赏识,他正踌躇满志地等待着新的任命。
  作者笔力沉潜入环环相扣的事件内部,围绕八千万的落归组织了适度的张力和悬念。心领神会的“官场智慧”叫人嗟叹,不动声色背后的机关权术让人惊悚。作者对语言的把握保持着微妙的平衡,温火相宜的背后仍有值得深味的内容。
  部长笑着站起来说:“那就干你心里想干的角色吧!”“以后呢,我会常去东升看你的!”小说如此结尾和以“天都黑了”的句式开头优雅地承担着沉实的“八千万”内容。
  (杨博)
莽原
  《少年大哥》
  作者 汪晟
  1998年第三期
  如同端详着不断晃动变形的水中倒影,关于大哥苕头的记忆从三十三年前重叠出现。
  父亲带着大哥第一次到板桥镇上去照生日照片,清秀羸弱的大哥见到了连女人见了都喜欢的幺姑。百里芒河在暮春的早晨神秘地收留了大哥十五岁的生命,有人看见幺姑穿了一件多年未曾穿过的红纺绸对襟褂衫,幺姑迈步出门的样子有如一坛封口多年的陈年美酒。
  事情的发展和结局仿佛都是由无意触发的谶语推动构成,由是我们对作者文字的阅读充满了谨慎和惶惑,仿佛每一句言语都可能独立成生命精灵,每一句平常的对话或叙述背后都隐藏有深远的玄机秘旨。
  作者为我们营造了充满张力的阅读氛围,使我们把注意力专注于字里行间的每一细部。悉心经营的语言之网打捞起了什么呢?也许是一段凄厉而确凿的青春恋情。有许多事都这样已成往迹,但对陈迹的回忆背后也许会有惊心动魄、鲜明亮丽的生命情节。(李荣明)
江南
  《弟弟》
  作者 徐坤
  1998年第三期
  弟弟揣着纯洁高远的理想从沈阳考到了北京。面对大都市的繁华喧闹和大学校园里的青春骚动,十八岁的弟弟陷入了困惑。
  作为独生子女一代,弟弟面临独立后的一系列挑战,作为姐姐的“我”尝到了做家长的滋味。家乡老人对于弟弟的关怀使“我”对家庭教育、独子一代及“我”的生活产生了自审和质疑。作者在平易朴素的叙述中展开了几代人在当今时空中的生活场景,年华似水流逝,生活如潮奔涌,生命如茬茬新麦刈后又生,理想与现实、世俗与爱情、现代与传统,我们该如何面对如何选择?
  “十九岁的弟弟,正弓着他一米七三的瘦长身躯,一双筷子专注地对付着面前的一条红烧鲤鱼,默默无语。”面对着这青春的惶惑,青春的忧郁和沉默,每一个所谓“过来”的人们能够说些什么?!
  (曲大为)
收获
  《喑哑的声音》
  作者 李洱
  1998年第三期
  一个偶然的讲课机会,孙良从自己生活的城市来到了济州小城。经过许多个偶然而又新奇的事件推动,他见到了那在电台里听到过声音的女主持人。那女人与孙良相遇又相离,微带羞愧和象征性的忏悔背后是现代人平静的感情止水。这是孙良一生中安全而平常的“感情遭遇”之一,过后的日子里他几乎完全忘却。
  偶然的回想又把他们连接在一起,他们像吃饭、握手一样保持着间断发生的“情感”关系。然而“最要紧的话题”始终没有跳跃入他们“感情”的池水。
  “女人把头埋到双膝之间,小声哭了起来。”你用怎样一种方式才能安慰这个女人?你用什么样的勇气才能说出“爱”这个普通而艰难的字眼?
  “好在天黑以前还有一段时间让他想象”,那女人不同于电台播音的喑哑声间唏嗒唏嗒,吞声相送如金水河细碎暗密的粘稠波纹。(何运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