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让汽车造福社会——访丰田汽车公司总经理奥田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2
第7版(国际)
专栏:专访

  让汽车造福社会
  ——访丰田汽车公司总经理奥田硕
  本报驻日本记者 于青
  奥田硕这个名字近来频频见于日本传媒,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今年以来世界汽车行业的合纵连横令人目不暇接,作为日本汽车产业“领头羊”的丰田汽车公司总经理的言行自然是新闻界追踪的目标;二是他快人快语,言之有物,在新闻界口碑颇佳。
  最近,丰田与中国汽车的话题也不少。今年5月,丰田向中方无偿提供5辆新型电动汽车,参加中国科技部组织实施的电动汽车试验示范项目;6月,丰田与天津汽车工业集团合资建立的天津丰田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将正式投产等。为此,奥田总经理日前在爱知县丰田市的公司总部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请介绍6月在天津投产的汽车发动机的情况。
  奥田:天津丰田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是1996年5月成立的,该公司在天津市新建21万平方米的工厂,6月投产的8AFE发动机将安装在天汽的夏利牌轿车上,是丰田新开发的1.3升高性能发动机,采用顶置双凸轮轴16气门电子燃料喷射装置,达到了相当于1.6升发动机的高功率和相当于1.0升发动机的低燃耗,计划年产15万台。目前,丰田在中国已成立了28家汽车零部件合资公司。以“让汽车造福社会”这一企业理念为基础,丰田将遵循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通过协助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尽快提高汽车普及率,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促进中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记者:丰田在中国媒体做广告时,有一句口号是“尽丰田集团之全力,助中国汽车之发展”。但是,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丰田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之一。您能否告诉中国同行,丰田打算怎样协助中国汽车产业?
  奥田:主要是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做起。软件包括汽车制造技术的转让,经验的交流,如关于汽车方面的税收和保险等。硬件包括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其中也包括植树造林。汽车排放二氧化碳,树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更多的植树造林,可缓解因汽车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
  记者:前不久发表的日本第十次企业形象调查结果,丰田在“重视环境保护企业”项目中名列榜首。在与中国合作中,丰田在环保方面做过哪些努力?
  奥田:经济发达国家在普及汽车过程中发生过公害问题,中国发展汽车产业应该引以为戒。丰田不会向中国提供对环境有害的汽车技术。1996年,丰田参加了北京国际电动汽车及燃料汽车技术交流会;与中国交通部交流了汽车电子导向系统技术;1997年,丰田与中国国家科委签订了电动汽车运行试验及示范项目意向书;今年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就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研究进行合作等。
  记者:今年以来,丰田制造的“先驱”牌混合动力轿车销售势头很好,以丰田迄今开发汽车低公害技术的经验来看,哪一项技术在21世纪最有希望?
  奥田:现在看来以充电电池为动力的电动汽车技术仍有一定局限性,要充电也要解决发电的问题,以目前的发电技术仍难免发生公害问题。充电电池制作成本高,致使现在每辆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达1000万日元。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电动汽车更有魅力,如利用甲醇为燃料,通过氢和氧的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生成没有公害的水。现在世界各国的汽车厂家都在加大力度开发燃料电池技术。混合动力汽车属于燃料电池技术成熟之前的过渡性产物。
  记者:除了重视环境保护技术外,丰田在信息领域,如电话、卫星通信等产业的投资也在增加,这些与丰田的21世纪市场战略有何关系?
  奥田:开发环保技术和信息技术都事关汽车企业在21世纪的生死存亡。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和各国环保标准提高,是对汽车企业开发环保技术的促进,也是检验汽车企业实力和形象的重要方面。增加对信息领域投资的初衷是,21世纪是信息社会,21世纪的汽车必须具备信息功能,以此满足消费者对汽车高度安全和多种信息的需求。
  记者:谢谢您接受专访,祝丰田与中国汽车产业合作不断发展。
  (本报东京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