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江阴乡企调整结构再现优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1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新闻追踪

  江阴乡企调整结构再现优势
  本报记者 王锦鹄
  编者按:今年4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江苏考察乡镇企业时说:“我们今天看的双良集团和阳光集团都是乡镇企业的佼佼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对于众多乡镇企业来说,只要像这两家企业这样,路子走对了,发挥好自身优势,同样大有前途。”
  双良集团和阳光集团都是江阴市的镇办企业。为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江阴市的乡镇企业及双良集团和阳光集团的情况,日前本报记者来到这里追踪采访,写下了这组报道。
  苏南,是我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苏(苏州)锡(无锡)常(常州)地区乡镇企业(当时叫社队企业)的异军突起,成为这里的经济支撑,写下了苏南的辉煌。这里的乡镇企业因其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效益好而被总结为“苏南模式”。
  在苏南市县中,江阴的发展令人注目。这些年,江阴市经济在高位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江阴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1997年,江阴市乡镇工业销售收入已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88%;实现利税36亿元,占全市工业利税的86%,乡镇工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已由70年代的“三分天下有其一”到80年代的“半壁江山”,发展到90年代的“十分天下占八九”。
  当问起江阴乡镇企业不断创新、再造优势的主要经验时,江阴市委书记袁静波用“调整结构,有效投入”八个字作了概括。
  过去,“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船小好调头”,作为江阴乡镇企业发展的经验,也曾被广为介绍。但进入90年代,这一优势成了弱势。江阴市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乡镇企业“小而散”的空间布局结构、“小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小而低”的技术结构、低水平的粗放管理等等弱点,已影响乡镇企业的发展。因此,他们把结构调整作为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突破口,按照“调优、调新、调高、调强”的指导思想和“把有限的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品、优势企业集中,把优势产品、优势企业向优秀企业家集中,把工业企业向小区集中”的原则,对原有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进行全面调整。
  江阴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是从1993年起步的,通过几年努力,江阴市组建了154家乡企集团。1997年,江阴分别有41家、36家和52家进入全国千家最大规模、最高利税和最大出口创汇乡镇企业之列。在全国184家国家级大型乡镇企业中,江阴有13家,占7%。
  江阴市在培育规模企业时,始终定位在产品市场竞争力上。许多企业不惜重金聘人才、买专利、引技术、改装备,努力做到生产一代、开发一代、研制一代,形成新产品链。
  为确保大投入有大产出,他们坚持以骨干企业为主,投入重点以重点技改项目为主,防止盲目铺摊子;投入来源以多元结构为主,不盲目负债,而是利用外资、社会法人投资等多渠道筹措,逐步跳出负债经营为主的怪圈。自1994年以来,全市乡镇企业先后完成60多个总投资超过3000万元的项目。而这些项目中60%以上是技改项目,年均要投入30亿元左右。
  “八五”期间,华西、双良、阳光、申达等一大批乡镇企业都经历了几轮技改。
  为防止项目投入失误,江阴市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项目、劳动密集型项目、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项目的再投入,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到主体经济发展上来。目前全市开放型经济已形成“三个1/3”的格局,即:外贸供货占销售收入的1/3,外资投入占工业投入的1/3,三资企业的上交税金占全市的1/3。如今,项目与资金已经在投入中形成良性循环,有效投入正为江阴乡镇企业的发展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
  (压题照片:江阴经济开发区一角刘荷芬供稿)(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