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双良最大财富是人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1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双良最大财富是人才
  本报记者 李济国
  在双良集团采访,总经理缪双大开门见山,首先介绍的是集团人员结构调整计划:到二○○○年大专本科以上的占百分之五十,高中、中专的占百分之五十。他加重语气说:“达不到这个要求的,决不客气,一个不收,一个不留,这是集团事业发展的必需。”下面是记者同缪双大的一段对话:
  “双良最大的财富是什么?”
  “是人,是三千二百名职工,特别是六百多名各类科技人员,是他们创造了现在集团总资产十五亿元的财富。”
  “双良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
  “是渴求人才、培养人才,全面提高集团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还是人才,缺少理想的助手。我所求的人才要有个性、胆量、肚量、水平,办事必须公道,富于奉献精神。”
  从缪双大的回答中,不难找到双良集团所以能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动力。
  一九八二年双良创办之初,这个地处江苏省江阴市利港镇的一家作坊式村办小厂,历经五年的千辛万苦,一九八六年开发出第一台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拼搏,不断技术创新,振兴了中国溴化锂制冷机事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创下了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售后服务、综合经济效益五个“全国之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双良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靠的是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换代,创出为市场为用户接受的品牌。这里的关键是使用好人才,双良集团有其独到之处。
  ———实行试岗制,不浪费人才。凡来到双良的科技人员,公司都不急于安排工作岗位,而由他们自己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进行试岗,并允许自由流动,使人才的潜能发挥到最佳状态。
  ———失败不责难,成功给重奖。凡是科研失败者,一律不统计失败次数,不追究当事者的责任,也不允许别人说三道四。一旦开发成功,取得经济效益,公司给予重奖。
  ———经费不限制,优先有保证。双良的科研人员没有因缺少科研经费带来的烦恼,新产品研制开发、老产品改型所需实验经费,无额度限制,需要多少拨多少,并优先于生产流动资金,确保科研项目研究开发的正常进行。
  ———实行招标制,公平竞争。在双良集团内部,科研项目开发一律实行招标制度;对攻关的科研项目,引入竞争机制,在全公司范围内公开招标,中标者可自由组阁,达到人才最佳结合,成立课题组进行攻关。
  ———科研成果奖励与销售利润挂钩。新产品开发、老产品改型成功,投放市场两年内,提取一定比例的销售利润作为奖励,但只挂钩两年。两年后,对老产品有重大改进的,可重新认可,继续挂钩。
  今天,双良集团形成了每两个月实现一次技术改进、每半年开发一个新品种的创新能力。十六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多项成果获国家星火科技奖、农业部技术进步奖、发明专利佳利奖等二十多项大奖。
  一九九五年,双良集团被批准为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乡镇大型一档企业,同年与美国特灵公司合资创办了江苏双良特灵溴化锂制冷机有限公司和江苏特灵电制冷机有限公司。公司的产品不断创新,有直燃型冷热水机组,蒸汽型、热水型冷水机组,螺杆式、离心式电制冷机、冷却塔等,主要为经济发展提供配套用中央空调设备。所有这些产品的后面,无一不是双良集团靠科技人才、靠技术创新支撑着。
  双良集团成品待运 刘荷芬供稿(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