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走进过剩经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03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近年来,我国经济领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生产过剩,产品普遍供过于求。那么,这种过剩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还是长期的状态?需要我们如何应对?
  走进过剩经济
  本报记者 皮树义
  过剩将是一种常态
  供给方面
  一个社会要有效地组织生产,及时充分地提供人们需要的产品,就要有三个条件:一是需求信号,及时地告诉生产者现在人们需要什么东西;二是生产动力,生产者有按照信号组织生产的积极性;三是生产要素,能及时获得生产产品所需要的资金、劳动力、原材料、机器设备等。
  过去,我们搞计划经济,由于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管死价格,价格不反映市场供求变化,造成需求信号失灵,企业并不知道市场最需要什么。计划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否认企业的独立利益主体地位,企业只是按照国家计划生产,缺乏生产积极性。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们的经济底子薄,加之计划经济的弊端又不能较快地改善要素供给,除了劳动力外,缺乏资金、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同时对外封闭,不能从国外取得这些要素。信号失灵,动力不足,要素短缺,必然是生产发展赶不上人们的需要,不能及时大量地提供人们需要的产品,短缺就成了计划经济的一种常态,搞计划经济的国家无一不是经济短缺。
  改革开放使我们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恰恰有效地解决了生产信号、动力和要素问题,使中国潇洒地告别了短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变化能够及时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所有制的多元化,国有企业的改革,造就了千千万万个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市场主体,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改革开放推动了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生产要素供给明显改善,特别是通过对外开放,可以及时从国外取得生产要素。在信号灵敏、动力高涨、要素充足的条件下,生产不再成为问题,人们再也不用为生产不出来东西而发愁。只要有需求,生产者就会及时组织生产,迅速形成生产规模。这正是市场经济神奇力量之所在,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之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举一个小的例子——VCD,4年前才刚刚发明,政府没有去计划,也没有人去号召,可是现在已形成了年产量2000多万台、年产值150亿元的产业。这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不可想象的,怪不得有人说,一不留神出了个VCD行业。
  生产出来东西是要卖出去的。市场能不能消化迅速增多的商品?这就要看看——
  需求方面
  这里说的需求是现实的需求、有效需求,也就是有现实购买力的需求。改革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购买力不断提高,带动了消费品生产的快速增长。但是近年来需求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放慢。
  二是消费处于升级酝酿阶段。经过十几年的收入快速增长,我们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迈向小康。城镇居民在吃穿用、家用电器等方面,已基本满足需要。被认为是新的增长点的住房、汽车消费,由于收入和制度障碍,短期内不可能迅速大规模进入普通百姓家庭。消费正处在从一般水平向高档水平转变的孕育阶段,而这个孕育阶段需要较长时间。
  三是消费分流。随着住房、教育、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过去不花钱或花钱不多的一些方面需要人们自己花钱甚至花很多钱,不能不影响人们的消费品购买力。
  四是边际消费倾向减弱。所谓边际消费倾向是指人们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减弱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普遍的现象。
  五是城乡消费的二元现象。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形成了城乡消费的不对称。比如,家电产品在城市已经普及,开始进入更新换代阶段,但是在农村,家电产品的拥有率还很低。二元的消费结构,使有10亿农民的农村市场潜力没有开发出来,制约了消费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六是收入差距的两极化。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达4.9万亿元。但是储蓄分布很不均匀,据估计,20%的人拥有80%的存款。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居民收入水平的分化。这种分化也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简单地说,就是有钱的人不用花钱,想花钱的人没有钱。一部分高收入者手里有钱,但是他们已经是应有尽有,达到了相当高的消费水平,日常的消费开支稳定,没有更多的需要花钱的地方;而真正需要更多地买东西的中低收入者(比如需要买彩电的农民)恰恰手里缺钱。
  一方面是生产迅速发展,一方面是消费需求增长相对不快,生产过剩也就不可避免。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一些因素将是长期存在的,那么,需求增长赶不上生产增长就将是长期的现象,生产过剩就将是一种常态。如果说短缺与计划经济相伴,那么过剩就与市场经济同行。市场经济使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但与这种趋势相比,需求相对不足。真正搞市场经济的国家,都长期面临着生产过剩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我们国家的社会性质不同,产生生产过剩的原因也不完全相同,但是经济运行方式也是市场经济,既然是市场经济,也会遇到生产过剩的问题。
  刺激需求 扩大需求
  生产过剩,人们再也不用为买不到东西而发愁了,但是,许多东西卖不出去,必然造成企业开工不足,资源闲置,失业增加,并限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使购买力难以增长,产品过剩增加,形成恶性循环。我们现在遇到的企业停产、职工下岗、失业大量增加、经济增长乏力等困难,都与生产过剩、需求不足有关。
  生产过剩只是一种相对过剩,相对于现实的购买力不足的过剩。我国是一个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市场潜力巨大,但这种大市场只是一种潜在的大市场。要启动经济的良性循环,就要把潜在的需求变成现实的需求,潜在的大市场变成现实的大市场,也就是要刺激需求,扩大需求。
  承认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常态,我们就要把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从供给管理转向需求管理,把抑制通货膨胀、调整经济结构与促进需求增长有机结合起来,把扩大需求,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
  启动需求,首先要启动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凯恩斯举过极端的例子,组织者把瓶子埋到矿井里,然后再挖出来。例子虽然极端,但是说明了投资的重要。我们不需要埋瓶子,我们需要投资的地方多着呢!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城市市政设施和农村的基础设施,住房、农业、植树造林、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都需要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投资需求不仅可以直接扩大需求,还可以带动消费需求的扩大。因为相当一部分固定资产投资要转化为职工工资。
  启动需求,其次要启动消费需求。要采用刺激消费的政策,实行消费信贷,分期付款,推动住房、汽车以及一些大件耐用消费品的销售。实行以工代赈,推动扶贫开发。经济发展规划中要有每年居民收入增长的具体目标,防止通货萎缩,保证居民收入逐年增长。加快城市化步伐,推动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尽快增加农民收入。需要群众花钱的改革,要与经济增长目标相协调,统筹兼顾,不要在一定时期集中出台,以免消费分流太多。要认真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扩大需求最重要的是要增强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政府要通过强有力的金融、财政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制造出经济景气,鼓舞人们信心,激发企业投资意愿和居民花钱欲望。只要大家对经济前景看好,该投资就会投资,该花钱就会花钱,这样会促进经济高涨。
  经济过剩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不过,与短缺经济相比,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是更高层次的矛盾,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从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就能有效地扩大需求,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今年以来,为确保经济增长8%,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来扩大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目前这些措施正在落实到位,并已初见成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