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用邓小平教育理论指导首都教育事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3
第10版(理论)
专栏:

  用邓小平教育理论指导首都教育事业
  李志坚
  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迎接二十一世纪到来的重要时刻,教育部编写《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它将进一步推动全国教育战线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
  邓小平教育理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的论述全面而丰富,特别是关于教育的战略地位;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于教育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等,内容广博,思想深刻,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强调教育是经济发展及科技进步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并从战略高度把教育体制改革与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邓小平同志十分关心北京的教育工作,有许多论述是直接对北京工作的指示。他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根据“三个面向”的要求,北京市确立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立足北京、服务全国、深化改革、优化结构、重在提高、争创一流”,并制定了多项具体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
  邓小平同志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党委和政府首先要抓的就是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4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教育的六个优先,即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时,优先考虑教育事业发展;在安排年度财政预算时,优先保证教育经费投入;在规划城市建设和制定年度基本建设计划时,优先考虑学校建设布局、学校用地和保证学校的基本建设;在开发重点工程和高新科技产业时,优先做好人才准备,保证培训经费;在配备干部时,优先选配德才兼备的干部到教育领导岗位;在改善职工住房、福利和医疗等方面待遇时,优先保证教师待遇。同时建立了保证抓好教育的五项制度,即建立学习教育理论的制度;建立研究教育工作的会议制度;坚持领导干部联系学校的制度;坚持为教育办实事的制度;建立评议考核教育政绩的制度。
  邓小平同志积极倡导“尊师重教”,强调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改善教师地位和待遇,这是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按照这一要求,北京市认真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本着政治思想、业务水平、生活待遇一起抓的原则,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使教师学历合格率与待遇逐年提高,师德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市委、市政府努力解决教师住房困难问题,使教师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朱镕基总理5月20日来北京考察时指出:“北京是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委、市政府要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研究“全国教育中心”的定位,进一步确定北京教育的发展战略,并根据“教育中心”的目标要求,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的构成,建设一个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具有良好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全国一流的首都教育体系。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在国家教育部的领导下,深化北京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要认真贯彻“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从北京的实际出发,本着普通高教、成人高教和高等职业教育统筹规划的原则,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在教育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切实研究和解决当前和今后教育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使首都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的出版,为教育战线的同志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提供了一本好教材。北京市教育系统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好《纲要》,深刻领会《纲要》精神,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习《纲要》同各自的思想、工作结合起来,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同时,还要组织好高校师生的学习活动,认真做好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引导师生自觉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同心协力,为创建现代化的首都教育事业而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