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婺绿”何以苦尽甘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3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神州一县

  “婺绿”何以苦尽甘来
  余清楚 程曦 罗彦康
  编者按:茶叶是婺源人民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前些年,当地茶业面临诸多困难,一度陷入低谷。是毁茶改种,还是咬定青山?婺源县委一班人毫不含糊地选择了后者。他们从自身“八分半山一分田”的客观实际出发,从自身地理气候环境、农民的生产习惯等诸多因素考虑,坚持发展茶叶生产,既避免了“多了砍,少了赶”的悲剧,又赢得了今日的再度辉煌。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一篇大文章。婺源走过的一段不平凡之路,给人们的启示在于:各地对自身优势和特色,始终要有一种清醒的认识。一有困难就动摇信心,一遇风浪就另起炉灶,甚至丢弃自身优势,跟在别人后面瞎凑热闹,凡此种种都是不足取的。
  采茶时节,细雨霏霏。我们踏入江西省婺源县,欣喜地看到,满目茶山,一片葱翠;诸多茶市,红红火火。
  咬定茶业不放松
  婺源有1200多年的种茶史,“婺绿”唐代即有名,宋代称“绝品”,明代列贡品,清代畅销于国际市场。品质优良的“婺绿”历来是婺源的主要经济支柱。80年代初,婺源被评为中国五大“名茶之乡”之一,茶园面积达16.7万亩,茶叶全部由外贸收购,那时婺源人是何等地风光啊!
  进入90年代,祖祖辈辈只管种茶、不问销茶的婺源农民被两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伤透了心。一是外贸和加工企业价格倒挂矛盾日渐突出,收购价格严重下滑;二是处处但闻卖难声,“门庭冷落车马稀”。
  上梅洲村以盛产国家级茶叶优良品种上梅洲茶而名闻天下,树种不仅全国推广还传至亚非国家。令人吃惊的是,由于茶贱伤农,5年前,村民一气之下把良种茶园全改种了水稻。
  面对陷入困境的茶业,县委、县政府领导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们及时组织干部驻进思口、武口、秋口、溪头四大茶乡,一个村一个村地开村民会,一面为村民解决当前困难,一面苦口婆心劝说茶农放远眼光。
  县委书记曹炳根走进了上梅洲村。在一个简陋的仓库里,他耐心地向100多号村民摆道理、算细账。村民重新找回了信心,自发将稻田回种茶树。去年,上梅洲村光来自名优茶的年收入,每户就增收近万元。
  保住茶园就是保住了“金饭碗”。稳定茶园后,县里又借发展三高农业的契机,大力发展优质高产茶园。近3年来,全县新增无公害茶园3万多亩,新增优质高效茶园12万亩。
  抓住市场不回头
  1993年,当婺源县茶叶(集团)公司总经理洪鹏满脸忧伤地重回家乡时,他几乎绝望了:先是上海,后是北京,婺源人铆足了劲带着与国家级权威部门共同研制的茶叶新产品,凑足了近200万元广告费做宣传,硬是没能撬开市场的大门。
  初闯市场的婺源人是盲目的。当年中国市场上热热闹闹冒出了保健茶,婺源人赶紧跟上,和国内科研单位合作,研制出婺绿保健茶,挤出近百万广告费主攻上海市场,结果全军覆没。婺源人又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合作开发天源养胃茶,投放北京市场,之后又投入80万元广告费,还是难以打开销路。
  县里的同志给我们讲述了当时的一些怪事:有人到邮局寄1公斤以上的茶叶,被告知超出规定重量,不予办理;各地甚至乡乡设卡、村村设杠,不许茶叶自由流通。婺源人痛切反思,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他们还不习水性。
  振兴“婺绿”名茶,关键在于销售。县委、县政府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搞活茶叶销售、流通的政策,“十万茶农十万商”的口号在婺源应运而生,这是婺源人思想观念的一次飞跃。为了推销“婺绿”,婺源县茶叶集团公司别出心裁地组建了一支茶艺表演队,乡村采茶少女身着传统服装,走向京城,走出国门,演绎古老茶艺。
  在婺源县赋青镇,镇干部告诉我们,他们一半的茶叶是农民自销出去的,这些农民肩担手拎、走南闯北推销茶叶,在镇上齐刷刷立起210栋三层以上新楼。
  眼下,全县已拥有大小茶市100多个,1万多名茶商活跃在全国各地。截至5月底,全县1万多担名特优茶已销售一空,640多吨外销茶已经出口,是去年外销茶的3倍。
  创立名牌不动摇
  “婺绿”在市场大潮中的成败起伏,使婺源人悟出: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应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走自己的路,创自己的名牌。
  大彰山群山叠翠,气候湿润,土质肥沃,自古就是出名茶的地方。当今世界,人们对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食品需求旺盛。彰山人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开发无公害茶,并主动申请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经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检测,大彰山茶的农药残留量和有害重金属含量等几十项生化指标,大大低于国家和国际标准。1997年,大彰山茶获得了全国茶类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AA级”绿色食品证书。
  乘这一东风,婺源人主动出击,办起了“绿色食品开发公司”,在北京、上海、济南、南昌设立经销网点。去年8月,大彰山茶经欧盟有机食品检测机构(BCS机构)认证,获取了一张通往140个国家的国际通行证。今年大彰山茶出口德国的订单达300万元。至今,AA级大彰山茶比同类茶价格高出2至3倍。
  从1996年开始,天生丽质的“婺绿”在国内外市场“发力”了。婺源县茶厂730吨“无公害茶”已分批销往英、法等国家,武口茶厂50吨“孤山名茶”已销往德国,婺源县茶叶集团公司200吨“大彰山茶”也将销往欧洲。今年华东交易会上,婺源茶厂的优质名茶又接到830多吨外销茶订单。
  新田村农民金林生经营茶园上千亩,以前不讲科学,1亩茶园赚不了多少钱。3年前,在县乡科技人员的指导下,采用良种良法种茶,去年光税收就上交了8万元。
  如今的婺源人明白了,“婺绿”金牌不是挂在产品陈列室的摆设,也不是花多少广告费得来的,而是靠自身的优异品质、优质服务铸就的。对此,婺源县委书记曹炳根感慨地说:“市场有如茶叶,苦尽甘来,回味无穷。”
  题图:婺源茶园绿似海。程曦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