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下岗转农说希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3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下岗职工的故事

  翁鹤芳下岗后到农村承包农田,尽管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但他都咬牙挺了过来。艰辛的创业,换来了丰收的喜悦。请看——
  下岗转农说希望
  本报记者 袁亚平
  36岁的翁鹤芳,原是浙江省建德市安仁石煤综合利用公司分厂的职工。他在厂里跑过供销,搞过管理,也当过先进。下岗后,他到农村承包农田。
  由一个工人,转变成一个农民,这过程伴随着重重困难,也充满了朗朗希望。
  “当我提出承包农田时,当地一些人有的觉得惊奇,有的讽刺嘲笑。有人说:‘翁鹤芳从工厂下放当农民,承包农田不亏本,除非太阳从西出。’有的人怕我失业无收入,缴不出承包款。还有的人以市内居民承包农田无先例为理由,不让农田承包给村外人。这时,曾当过教师的父亲站出来,支持我去务农。他相信我能经得起风雨。
  “为了落实承包合同,我跑村委,跑镇委,跑了七八趟,我父亲也帮我去跑,最后终于得到了村、镇领导的允许和支持。1995年元旦过后,我正式与安仁村签订了《粮田承包合同书》,把那些路途远、土质和水利设施差的108亩农田全部承包了下来。
  “当时,我初步匡算了一下,总投资要3万多元。我想分步走,一边去信用社申请贷款1万元,一边自己想办法筹款。我父亲把平时节省下来的2000元钱拿来给我,家里人也凑出了2000元钱给我;我自己到一个自来水工地,扛着水泥、石块上山,做这份苦力赚了2000多元钱;市劳动局给自谋职业人员送来资助金1000元钱;我又向亲戚朋友借钱。这样七凑八凑,总算凑足了1万元左右,用于春耕生产。
  “种田,虽然不能说是一项很难的行当,但要种好田,使这些低产田丰收夺高产,却是非常有学问的。我向老农民讨教,请镇农技员到现场指导;我参加多种农技培训,买了《农作物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农民之友》等十几种农技书刊学习;我还到附近乡镇的示范户参观取经。我就这样学着干,干中学,农技水平很快得到了提高,自己觉得再也不是一个务农的门外汉了。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推广优良品种,我选择了20亩制种田。全靠镇农技管理员王一坤的热心帮助,把事情谈妥了。我花了3000多元钱,买来了20亩制种田的种子,还同种子公司签订了《杂交水稻制种协议书》。”
  在承包农田的3年中,他完成国家征购粮任务9万公斤,开发荒田10余亩。除了清偿债务和其他开支,纯收入达7万余元。今年,他打算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100头山羊和试验食狗的养殖;再开办一个外贸服装厂,设备和资金已基本落实,招收一些有缝纫技术的下岗职工进厂。
  “失业不失志,务农创新业。”在最近召开的杭州市再就业工程工作会议上,翁鹤芳成了引人注目的一个典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