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掌声中的忧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9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漫笔

  掌声中的忧思
  晨枫
  两年一届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今年以新的面貌推出,令人欣喜的是此次所增设的团体比赛与对歌手进行的综合素质考核,赋予了大奖赛以新鲜活力,赢得了观众赞许,掌声也多了。
  举办团体比赛不但可以对歌手演唱水平、表现能力及其整体艺术素质加以检验,也能考验出歌坛的环境究竟怎么样。对参赛歌手在文化知识、基本乐理以及简谱试唱等方面进行综合素质考核,显然也是一种明智之举。须知每一位在台上演唱的歌手,应当首先是一位艺术工作者,是一位真、善、美的创造者与传播者,是用精神境界塑造人们灵魂的工程师。这就要求他们不仅应当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也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然而从比赛的效果来看,令人遗憾的现象又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你看,在现场测验过程中,并非是个别歌手的成绩令人大失所望甚至啼笑皆非。有的歌手面对几乎是人所共知的常识问题,竟然瞠目结舌,一无所知;有的歌手面对五线谱中属于起步入门一类的问题,居然错误迭出,答非所问;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有的歌手面对两个乐句的简谱试唱,也显得神色紧张甚至束手无策,有的猜摸好久才勉强哼了下来,往往又是唱准了旋律,却乱了节奏,或者顾及了节奏又唱歪了旋律,有的简直不是在看谱唱歌而只能够照谱念歌……凡此种种,往往让观众不能不怀疑,他们是不是真正的歌手?尽管他们都是从众多参赛歌手中经过层层选拔而进入最后决赛的佼佼者。
  我记起了西方流传的一句谚语,“人类只有一个暴君,那就是愚昧无知。”这句话使我想到我们的艺术教育是何等地弱不禁风,也想到歌坛上绵延多年的已经习以为常的种种假象,坐在家中跟着他人的音带一句一句地“学”歌,钻在录音棚里一句一句地“对接”歌、“剪贴”歌等等。知识贫乏和道德欠缺所酿成的苦果,如今正让我们逐渐尝出苦涩的味道来。
  由歌坛对文化的轻视,让我也联想起舞蹈、美术、杂技、曲艺、影视、戏剧以及音乐界中的作曲、演奏等艺术领域的现状。说老实话,比歌坛好不了多少。许多中青年艺术工作者从培育他们的第一天起,教育环境就把文化素养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以后走入社会更是如此。人们只对技术感兴趣,比赛也是技术第一。虽然技术或许可以走上舞台博得喝彩,可以竞争得胜,或许可以在孤立单一的小作品中大显风光,但想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术家,想要创作流传久远的精品,光靠技术就远远不够了。文化素养影响道德情操,关乎做人的成败,而且是艺术创造能否产生高境界的关键。
  从这次大奖赛中,我们起码可以明白应该如何衡量一个艺术工作者,也让我们的家长、学校、文艺团体在教育未来的艺术人才时检讨一下过去的失误,改变文化素养偏弱的现状。
  二十一世纪的艺术人才需要高水准的文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