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阅读
  • 0回复

一首歌曲引起激烈争论 究竟是《好汉歌》还是《王大娘补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9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一首歌曲引起激烈争论
  究竟是《好汉歌》还是《王大娘补缸》?
  5月底,南方一家报纸以读者投书的形式责备正风行全国的《好汉歌》,说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这一主题曲是1940年前后流行全国的民俗小调《王大娘补缸》。为什么别人不向《好汉歌》提出异议呢?投书者以为,能活到七十多岁的人不多了;就算活到现在,当初也未必会唱《王大娘补缸》调;而懂音乐的七十多岁的人因老年痴呆或其它疾病,连生活都不能自理,还管什么好汉不好汉,王大娘不王大娘;懂音乐而又知道《好汉歌》就是《王大娘补缸》调的人因为戴上老花眼镜写上二三十分钟就头痛眼花,所以懒得动手。此文的观点发表后,南北方报纸纷纷转载,有的干脆就称《好汉歌》原来是“剽窃之作”。
  然而这些责备和形容即刻遭到北京、广州、西安等地一些著名作曲家、理论家、评论家和音乐学院教授的反驳。
  就像责备文章引用谱例为依据那样,反驳文章也以谱例来分析,而且引用得更多,认为《好汉歌》尽管在主题创作的带动下,有机巧妙地化入了《王大娘补缸》(又称《锯大缸》或《王大娘钉缸》)的音乐素材,但主题句的音调及其调式已截然不同,在作品里可以明显看出作曲家的创造包含着辛勤而巨大的劳动。
  反驳者说,音乐界中七十多岁的人并不少,大都身体健康,非常熟悉民间音乐,有的仍在勤奋笔耕,有的仍在授课,有的仍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既无痴呆也不懒。不应该为一己之见而殃及老一代音乐家的身心和思维现状。
  反驳者还说,《王大娘补缸》调,不仅七十多岁的音乐家知晓,一些五六十岁的音乐家也熟悉,研究民间音乐者更是如此,连有的年轻演唱家都会哼唱。他们非但知道山东“版本”,还知道有河南、河北的“版本”。他们之所以不对《好汉歌》提出什么异议,是因为根本就没得出责备文章那样的结论。另外,人民音乐出版社在五十年代出版《中国民歌》,八十年代又出版《中国民歌选》,发行量不低,《王大娘补缸》就被收录在内。
  有人认为,这一问题已牵涉到当代创作与民间音乐的传承关系。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家常常从民间音乐的沃土中寻求灵感,发现根和源,有时抽取主要动机,有时揉碎化解变为自己的意念,有时加以改动嵌进自己的整体创作。有时貌似改动不算太多,但因作曲家的功力所在,仅此一改,便化旧为新,融入另一主题。谁都有权也都可以从民间音乐里汲取营养。这些是作曲家都知道的常识。在歌剧《图兰朵》中,普契尼就把中国民歌《茉莉花》作为贯穿主题之一,非常成功。在舞蹈创作里,有的作品一看就知是某个民族的,有的一望便明是哪一地区的,这是因为作品采用了地方和民族的典型舞蹈语汇。在戏曲创作里,吸收传统戏曲的音乐素材更是基本功。在现当代中国音乐家的作品里,直接采用民间音乐素材的作品也不胜枚举。有人甚至认为,《水浒传》音乐创作长达一百二十多段,互为衬托,用全奏、独奏、合唱、独唱各种手法构成一个整体。《好汉歌》就全剧整体来说,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一个主题音乐而已,就这一点讲,即便完全采用民间音乐也不为过,何况事实是作者的创造成分极其明显。
  有人指出,《好汉歌》曲作者赵季平是知名的作曲家,在国内外屡获大奖,八十年代以来的许许多多的重要的电影作品都和他的名字相联系,成功率极高,连港台的电影创作都请他出马。像这样的知名度,去完全套用一首许多音乐人熟悉的民俗小调,似乎不可思议。
  赵季平目前正与陈凯歌合作,为《荆轲刺秦王》作曲。当他听到自己受责备时很惊讶。他说:我的电影电视音乐作品几乎都从民间音乐吸取素材,比如《黄土地》用了陕北民歌,《红高粱》的“妹妹曲”用了榆林地区的“打夯歌”,《大红灯笼高高挂》用了京剧的西皮流水,《孔繁森》用的是日喀则地区的民歌“吉祥”,《五个女人一根绳》用的是陕甘地区的爬山调与郿鄠剧音乐,《烈火金钢》则采用了河北梆子。对《好汉歌》我也从未隐讳。今年1月30日我在《音乐周报》上曾说过,“今天大家听到主题歌之一《好汉歌》,就是综合了山东恽城的筝曲《呀儿哟》和豫东的《锯大缸》的音乐动机。根据剧情,把当地民间音乐融入我的整体创作,这是我的特长,也是我的一贯追求。未来的《荆轲刺秦王》依旧如此。”
  投书责备《好汉歌》的作者在名字前冠以“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学会会员”,但中国音协有关负责人说,该学会自设立以来,因种种原因,从未组织任何活动,发展过任何会员;而交响乐爱好者学会已出具证明,声称“查无此人”,使这桩众所瞩目的笔墨官司更耐人寻味。
  (文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