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燕郊抛绣球——河北燕郊科教兴区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3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燕郊抛绣球
  ——河北燕郊科教兴区纪实
  本报记者 黄振中
  天安门以东30公里、潮白河东岸有一个新崛起的美丽新区———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它属于河北三河市辖地。然而,北京的公共汽车可以直达、北京的电话可直拨,据说将来地铁还将直通。在15平方公里的地域内集聚了8所高校、11所国家级科研院所、86家中外企业。在生态试验区,许多国家的名贵蔬菜已在这里落户。各种高科技生物试验已出成果……现代的规划孵化出崭新的科教新区。
  干部形象是面旗帜
  不少地方在招商引资中都介绍本地已达到“几通几平”和承诺各种优惠的条件。燕郊人则是以管理区干部的形象和系统的服务招商引资。开发区管委会干部平均年龄35岁,管委会主任饶贵民33岁,副主任刘炜也只30出头。他们会电脑、会英语、会公关,通国情、通区情、通商情。饶贵民要求下属全部立式服务,不许打官腔有僚气。过去官腔中的拖音,已被可亲可信的短语所代替。实施五星级服务,也是年轻人的杰作,即承诺服务、上门服务、全天候服务、全程服务。企业到这里落户都感到便捷、痛快。澳大利亚一家企业在渤海湾边的几个城市里转了3年,一直下不了决心落脚。他同饶贵民只谈了一个半小时就一锤定音在燕郊办企业。森隆药业抱着成果,跑了南北数十个城市,最后也到这里落户。一位台商说,看到管委会这些有朝气、有魄力、办实事的年轻人,我就放心。截至5月上旬,今年已注册新项目20多家,几乎是一个星期落户一家企业。这些项目规模大、行业广、开工快。干部的形象已成为燕郊人招商引资的旗帜。燕郊人抛出的绣球产生了“热效应”。
  情重于利才有魅力
  开发区现已发展成10万人口的城区,其中知识分子约2万人。如何给他们一个舒适、幽静的居住环境,一直是这里干部操心的事。每盖一处高工的宿舍,他们都要选择绿化条件好、四周安静的地段,建筑标准要高一档。正是他们的苦心操劳,燕郊崛起了博士村、高知楼,知识分子实现了安居乐业。
  这里还有一个外地少见的现象,逢年过节管委会的干部拿着食品水果等去慰问企业家和科研人员,这是用钱买不来的情感。
  燕郊不仅给科研人员一个舒适的居住地,还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在美丽的潮白河畔,形成一个个天然“湖泊”,湖上荡起一艘艘白色的游艇,细软的沙滩上立起一个个帐篷,绿树间摆放着白色的小圆桌和圈椅……
  加重科技含量砝码
  燕郊开发区有一支由专家和领导组成的会诊队伍,哪家企业有困难,有难题,会诊队就开赴哪里。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分析原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市场竞争力。每一次会诊会,都爆发出智慧的火花,成为“诸葛亮”会。有一家企业,在接近亏损的“临界线”时,会诊队及时赶到,从节约资源入手,改进生产工艺,降低了产品成本,从而在市场上有了竞争力。在燕郊落户的86家企业无一亏损。
  饶贵民主任说,我们就是要让落户的企业赚钱,而且要赚大钱。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开发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体系,其中有法律保证体系、基础设施保证体系、商贸保证体系、安全保证体系等。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发展和舒心中定格。从营造环境入手的管委会干部们今天更体会到服务二字的分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