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珍爱生命 拒绝毒品——记全国禁毒展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8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新闻追踪

  珍爱生命 拒绝毒品
  ——记全国禁毒展览
  本报记者 米博华
  首次全国禁毒展览于5月30日在北京军事博物馆拉开帷幕。尽管已进入盛夏,天气闷热,但仍有成千上万的人络绎不绝地参观展览。江泽民、李鹏、朱镕基、尉健行、李岚清同志先后亲临展厅,并作重要指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一些部委的领导同志也来参观展览。大批解放军和武警指战员以及工人、农民、学生参观展览之踊跃,反应之强烈,是展览举办单位未曾预料到的。截至6月24日,参观展览的人数约48万。近日参观展览的人数有增无减,主办者决定展览延期,以满足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
  绝大多数人对何谓毒品,其危害到什么程度,知之甚少。但是参观展览后,人们多是默默无语地走出展厅的。记者采访了几位参观者,他们无不心情沉重地说:“看到一幕幕惨剧,我的心在发抖。”“难以置信,闻所未闻。”“太可怕了,令人震惊。”
  为了让参观者更直观地看到毒之源,有关部门特意培植了一些罂粟置于展台前。这种看上去很普通的植物在开花时非常艳丽。然而此时,就像是静卧在那里的毒蛇。它的药用价值早已被先民所认识,但是它的泛滥却对人类构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使无数人的前程和健康乃至生命毁于一旦,使无数家庭惨遭劫难,并演化出无数罪恶:抢劫、盗窃、诈骗、贪污、卖淫直至杀人……可以不夸张地说,它是诸多罪恶的一个源头。
  毒品正威胁着全人类。
  为害甚烈:
  没有一个不后悔
  在第一展厅,陈列着片剂、针剂之类的药品,还有一种白粉状的物质,但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足以把一个人彻底摧毁,不管他是怎样的人。
  记者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毒品果真像传说的那样能给人带来某些意想不到的快乐吗?回答是,不!大多数误入深渊的吸毒者,自染上毒瘾,就被无止无休的极度痛苦死死缠住。不断吸毒只是他们渴望摆脱巨大痛苦的挣扎。
  大量的图片和吸毒人员的自述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地狱般的情形。有的说,毒瘾发作时就像无数的蚂蚁吞噬着骨头。有的说,骨头像被劈开一样,从外向里穿透你的肌肉和皮肤。有的说,牙齿裂开了,像利刃一样刺向大脑。有的说,五脏六腑像是被什么东西撕开……尽管他们对剧痛的描述各异,但是感觉是共同的:欲生不成,欲死不能。于是他们作出的反应是非常惨烈的:有的人自伤肢体,有的人撞墙或跳楼自杀,除非他们得到毒品,不断吸食或注射;但最终只能是走向毁灭。
  有一个女青年的大幅彩照使人们驻足。看过电影《长大成人》的观众朋友认得出,她是该片主角朱洁,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生。她在电影中饰演一个有吸毒癖的人。谁也说不清为什么,她真的吸毒了。也许是因为好奇抑或是考验自己的定力,但她无法抗拒毒魔,终因过量吸毒而身亡。
  我们无法相信这样一位面庞清秀的朱洁竟会有这样的厄运,但那是真的。云南省昆明市一家戒毒所的吸毒人员自编了一首歌,凄楚地唱出了他们后悔不已的心情:“爸爸妈妈,我错了。因为吸毒我险些丧命,害了家庭,害了自己。如今我已醒悟,啊,妈妈呀,不是我铁石心肠,不是我丧尽天良……”公安管教人员说,要求戒毒的人,没有一个不为吸毒而后悔。一个个案例犹如一记记振聋发聩的警钟:远离毒品,拒绝毒品,是唯一的选择。
  最后呼吁:
  一次都不能沾
  在展台前,记者看到一些吸毒人员写给家人和公安机关的忏悔书,有的是绝命书,可谓字字血,声声泪。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毒品,一次都不能沾。这是不容置疑的,千真万确的。
  毒品,为什么一旦沾染就难以戒掉呢?
  解说员指着一幅皮包骨头的吸毒者的照片说:“任何人,只要沾上毒品,都会产生双重依赖。一是身体依赖,二是精神依赖。人体一旦出现身体和精神依赖,就是通常所说的吸毒成瘾了。即使经过脱毒治疗,要完全恢复原有生理功能,至少需要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更为严重的是,要消除对毒品的精神依赖十分困难。许多吸毒者经戒毒治疗后仍一而再、再而三地复吸,就是这个原因。这也是目前世界医药学界尚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为了拯救吸毒者,我们国家对吸毒人员实行强制戒毒。当然,也有些吸毒者是不堪忍受毒品的折磨而自愿走进戒毒所的。戒毒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而采取的补救措施,确有人通过戒毒而走向新生。但是大量的事实证明,不要以为戒毒可以根除毒魔,染上了再戒也没关系。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有关专家指出,如果毒品可以那么轻松地戒除,它也就不成其为毒品了。
  吸毒是衍生各种犯罪、社会丑恶现象的温床。因为毒瘾难戒,所以吸毒者在毒瘾的驱使下往往采取极端行动危害社会。云南一家银行的一个工作人员染上毒瘾后,不顾一切地贪污公款,被判处无期徒刑。黑龙江大学一位教授在银行取钱后,被疯狂的吸毒者抢劫并被杀害。重庆市南岸区一名吸毒人员,毒瘾发作时向母亲要钱未成,用刀将亲生母亲活活砍死。多数女青年吸毒成瘾后,靠卖淫维持吸毒,毫无自尊心、廉耻感。1998年3月,我国检测发现若干例艾滋病感染者,其中66%是使用不洁注射器的吸毒者。大量的骇人听闻的案例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毒品不除,民不聊生,国无宁日。
  一名因吸毒而杀人的死刑犯,临刑前痛悔道:“吸毒一口,掉入虎口!”这是用命换来的教训。
  高危人群:
  吸毒者85%是青少年
  在第三展厅,有这样一幅图片:一个戴眼镜的少年横死在公厕之内。他是因吸毒过量而导致死亡的。
  解说员说:“截至1997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超过54万。另据受毒品侵害较为严重的23个省、市、自治区统计,吸毒人员中85%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他们当中又有80%以上是在不知道毒品危害的情况下吸毒成瘾的。”
  工作人员介绍说,禁毒展开展以来,很多家长是带着孩子一起来参观展览的。一位家长对记者说:“起先是随单位一起看展览,震动很大;这次一定要把上初中的孩子带来看看。这个展览使人终生受益。”
  这位家长的想法有相当的代表性,很多中老年人看了展览后,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涉世不深的儿孙。
  青少年吸毒,早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专家指出,虽然吸毒的青少年情况有所不同,但主要原因是六个方面:一、出于好奇;二、受他人不良影响;三、寻求刺激;四、家庭成员的不良影响;五、不健康的逆反心理;六、心理承受能力差。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无知和好奇是主观原因,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是客观原因。
  展览以很多篇幅介绍了毒品对青少年的严重危害,并对青少年、家长、社会各方面提出了坦率的忠告:
  ——决不要因为好奇而以身试毒。
  ——坚决不与吸毒人交友。
  ——保护自己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绝不尝试第一次。
  ——吸毒能治病、减肥、提神的说法全是骗人的鬼话。
  ——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千万不要沾毒品的边儿。
  ——一定要把毒品的有关知识和其危害告诉孩子。
  ——父母必须以身作则,无论遇到多大的家庭矛盾,父母首先不能沾毒品。
  ——要学会与孩子和睦相处,切忌简单粗暴。
  ——要随时注意孩子学习和生活中的异常变化。
  ——对于不慎失足的孩子要关心、帮助、教育、感化。
  …………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全社会要担当起同毒品作斗争的责任。
  三禁并举:
  绝不允许毒品肆虐
  许多参观展览的干部群众往往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我国长期绝迹的毒品又呈蔓延的趋势?回答这个问题恐怕要从全球情势来看。
  解说员把人们带到一组图片前介绍说:“联合国国际麻醉品管制署在1997年年度报告中指出:全世界人口的10%卷入了毒品生产和消费,并正以每年3%至4%的速度增长。”“世界毒品交易额高达数千亿美元以上,相当于世界贸易总额的8%,超过全世界的钢铁或者汽车贸易,与纺织品贸易不相上下。”
  在这种国际大环境下,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单独解决禁毒问题。
  今年6月,联大第20次特别会议在联合国总部召开。185个成员国的代表就反毒品问题热烈讨论,30多个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发言。这样多的国家领导人就国际禁毒问题进行讨论,并认真寻找对策,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表明了各国政府对禁毒的明确立场,对于在国际范围内禁毒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旧中国,我国人民深受毒品之害,因而新中国建立后采取了严厉措施治理毒害,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近年来,针对国际毒潮不断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我国部分地区吸毒活动蔓延的情况,我国政府坚持“禁吸、禁贩、禁种”的三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的方针,动员社会力量,打击、防范、宣传、教育多管齐下,有毒必肃,贩毒必惩,种毒必究,吸毒必戒,打一场禁毒的人民战争。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全国公安机关共查破毒品违法犯罪案件18万余起,比1996年增加1倍多;抓获毒品违法人员24.4万人,比1996年增加1.8倍;打掉犯罪团伙2500个,抓获犯罪人员近1万人。同时,还缴获了大量的各种毒品。强制戒毒18万多人次,比1996年增加5万多人次,是“八五”期间年均戒毒人数的4倍。司法部门已建立劳教戒毒场所86个,在所劳教戒毒人员9万多人,是历年来人数最多的。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毒品在全国蔓延的势头。
  1998年6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参观全国禁毒展览。他来到摆满鲜花的缉毒烈士的遗像前,伫立许久,并提议为缉毒英烈们三鞠躬,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哀悼。江泽民面色凝重地说,禁毒斗争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亡。举办全国禁毒展览是得民心之举,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禁毒教育和禁毒斗争。
  当我们走出展览大厅时,那泣血的哭诉,那滴泪的眼睛,那一封封忏悔的临终遗书,仍萦绕在我们的眼前耳际。毒魔是可怕的,但是只要人人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毒魔就奈何我们不得。
  压题照片:参观展览的群众在观看宣传禁毒的录像。
  本报记者 李舸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