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为了明天更美好——写在第八个全国土地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5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为了明天更美好
  ——写在第八个全国土地日
  王永红
  人类的一切生产实践活动都铺展在土地上。未来,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富裕的中国,发达的中国,也将一览无余地铺展在国土上。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认真真地审视土地对未来中国的重要意义,仔仔细细地用好管好我们的土地,因为我们今天土地利用的一举一动,都连结着未来,影响着未来。
  明天挑战今天
  未来15年既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也是人口增长高峰和粮食需求增幅较大的时期。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这就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面临更大的压力。
  研究表明,城镇用地规模增长速度与城市常住人口增长速度之比即城镇用地系数1.12比较合理。然而,我国1951—1980年和1981—1995年的城镇用地系数分别高达1.31和1.91,而且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00年和1995—2010年这一系数仍分别高达1.92和1.79。如果城市化按照这个速度“化”下去,我国城镇还将大肆侵吞近郊良田。
  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必须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多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大大滞后于经济增长和制造业的增长。与1978年相比,1996年我国GDP增长了4.45倍,而铁路里程仅增长了33%,内河里程下降了18%,灌溉面积增长了12%,农村小型水电站减少了一半。据一项保守的估计,中国因交通设施不足,每年新增加的社会成本相当于GDP的1%。对交通、铁道、水利、民航、地矿、煤炭、石油、电力等部门的调查表明,今后15年基础设施建设大概要占用耕地近3000万亩。
  我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现有耕地还不能满足粮食需求。1991—1995年,我国人口增加近6800万,总人口达12.1亿,粮食年需求为5200亿公斤,而1997年来粮食产量为4900亿公斤,与需求相差300亿公斤。据统计,1986—1995年,我国粮食净进口4165吨,年均416.5万吨。我国生产416.5万吨粮食需要1800万亩耕地,比马来西亚全国的耕地面积还多。
  解决土地资源制约经济发展的难题,成为创造美好未来的重大挑战。
  通向未来之路
  哪里有危险,拯救之力就应在哪里生长。
  当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时,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资源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必须走资源集约型道路,对土地资源尤其要坚持高效、集约、合理利用的原则。
  去年7月始发于泰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教训深刻。这场金融风暴之所以出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急于摆脱贫困和早日实现现代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扩张等问题,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不注意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经济生活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终于形成泡沫经济。
  中国有幸避免了金融危机的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没有泡沫。一个外商在成都西郊郫县犀浦镇兴建“国际大都会”,占用了成都平原最肥沃的良田近200亩,然而留下的却是一个难以收拾的大烂摊子:30幢质量不合格的住宅楼、173个购房户要求退房的大官司、上千万元无法兑现的合同。
  经济要持续增长,土地要持续利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进行土地用途管制,编制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利用计划,认真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中央采取的一系列耕地保护治本之策,正是创造美好未来的重要保障。
  预留发展空间
  后代人同当代人一样,也拥有生存权和发展权。他们的这些权利理应受到尊重,不能因为他们现在还没有发言权就剥夺了这种权利。当代人在满足自己这一代需要的过程中,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本条件。这是当代人应承担的责任。也就是说,“公平”的观念应成为我们与子孙后代之间一条重要的伦理准则。
  调查分析表明,造成耕地资源锐减和土地利用粗放的原因,除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外,土地管理机制不完善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近几年来,土地违法的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利益和出“政绩”的驱使下,一些违法者铤而走险,抛弃了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大局的责任,也抛弃了对子孙后代的责任。“谁卖地,谁得益”的现行土地收益办法,刺激了市、县政府将耕地转化为建设资金的欲望。因而,多数情况下,违法用地者不仅不会受到惩罚,反而会因此被提拔。本应对城乡土地行使统管职能的土地管理部门,因其处在被领导的地位,对地方政府的违法行为很难有效防止和依法查处。
  为了子孙后代,也为了当代人,我们今天必须科学地规划和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依法管住土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