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垃圾分类为何难推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9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热点透析

  垃圾分类为何难推广
  丁波
  据统计,我国每年城市生活垃圾产量达1.46亿吨,一面是城市垃圾越堆越高;一面是以根治垃圾、变废为宝为目的的垃圾分类处理在全国几大城市试点好几年,却始终未形成气候。垃圾分类为何推广不开,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缺乏“家园意识”
  6月8日上午,笔者来到北京市最繁华的商业区——西单北大街,在其路口设立不久的三组式分类垃圾箱旁观察半小时。来往行人共有近20位将废弃物投入垃圾箱。遗憾的是,其中多数人对垃圾箱上的“盒袋类垃圾”、“食品杂物类垃圾”、“瓶罐类垃圾”等分类标志熟视无睹,不少行人将废弃的易拉罐丢入食品杂物类垃圾箱,仅因为其垃圾投入口较大。西单所在的北京市西城区是国内最早推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城区之一,1996年开始在一些繁华地带和居民区设立垃圾分类箱。西城区环卫局副局长何绪明介绍说:“目前,人们按垃圾箱上分类标准自觉投放垃圾的比例只有50%左右,环卫工人在处理分类箱中垃圾时还需重新分类一次。”
  垃圾分类要从源头抓起,“源头分类”问题无法解决,整个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再利用的系列环节就都无法实现。而许多居民的环保观念较为淡薄,缺乏“家园意识”,“用过后随手就扔”的习惯还在相当一部分人头脑中存在,加之垃圾分类箱要求人们将垃圾分门别类丢掷,比居民习惯的“一簸箕倒进垃圾箱”要麻烦,居民自然哪儿方便往哪儿扔,很少真正注意分类标准。
  此外,垃圾分类标准不统一,不易懂,也给垃圾源头分类造成困难。在北京天安门附近,垃圾分类箱以有机物和无机物为分类标准,笔者询问了几名过往行人,其中不少人对如此分类摸不着头脑。
  收集后的尴尬
  垃圾分类的最终目标是变废为宝。因此,分类后的再利用是垃圾分类过程的关键环节,但国内回收销纳垃圾的工厂太少,使分类后的垃圾无处消化,成为垃圾分类难推广的另一重要原因。
  北京万通新世界商城曾在去年3月发起收废电池活动,本想为环保出力,可无奈找不到回收厂家,使整整5大箱、数万节废电池滞留在商场库房内近1年,最终只能由环卫部门运走。
  业内人士指出,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回收,没有再利用,分类就失去了意义。国内垃圾处理、废品再利用的工厂还较少,一方面是技术设备条件没达到,更重要的是众多厂家尚未意识到垃圾中有巨大财富,没有看到收回再利用废弃物能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同时,目前环卫部门、物资回收部门、再利用企业在垃圾转运问题上并没有形成协调有序的格局。由于缺乏统一引导,使部分可再利用的垃圾一时找不到合适厂家;而为数不多的废物利用工厂又无法收集到足够原料。据了解,国内部分试点因可回收垃圾找不到出路,结果只能把分好类的垃圾再一股脑儿埋进填埋场,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还挫伤了开展分类的积极性。
  共同的事业
  垃圾分类无疑是治理污染、节约资源的重要方式。据环卫部门统计,仅将北京市每日产生的废纸再利用,每天就能多生产好纸1200吨,节约木材6000立方米,电77万千瓦时。而全国,每年在垃圾里白白扔掉250亿元的可再生资源。
  有关专家认为:要尽快推广垃圾分类,首先在于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让人们认识到垃圾分类与大家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自觉地参与配合垃圾分类工作;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垃圾再利用的投入,鼓励个体民营企业收购生活垃圾,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帮助,让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回收利用垃圾尝到甜头,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北京市环卫局高级工程师王维平指出,真正解决垃圾问题,必须采取主动性对策,从源头对垃圾进行减量。具体措施包括净菜进城、限制过分包装、强制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等等,既在垃圾产生前进行控制,又在产生后分类利用或填埋。这样一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