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中药工业,调整改革是出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9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中药工业,调整改革是出路
  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秘书长 方建文
  中药工业,在经历了20年的改革开放后,成为既古老又欣欣向荣的朝阳产业。中成药剂型已从丸散膏丹为主,发展为以颗粒、片剂、胶囊、口服液等为主,适应了现代医疗的需要。中成药工业的年产值从1979年以来翻了5番,从7亿元增加到310亿元。在国有中成药50强企业中,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的已达14家。此外,全国还有14家中成药企业获得了澳大利亚和德国卫生管理部门GMP认证。
  但是,中药产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能跟上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和机构认识、接受并进而研究发展中药的时候,我们的中成药企业却显得被动,缺乏竞争能力。我国997家中成药厂的产品多面向国内,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技术附加值低,名牌少。在去年岁末召开的中成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当时的卫生部副部长兼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文康指出,中国中药工业的企业结构、品种机构、技术结构以及农工商关联结构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成为制约中成药工业发展的不良因素,急需优化调整。
  张文康认为,我国中药工业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企业普遍尚未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当部分还未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机制,尚未形成面对市场的科学运作体系。
  ——企业规模小,未形成规模的小企业有843家,占中药企业总数的83%。
  ——部分企业亏损。现有的182家大中型企业中有1/4亏损,有350家小型企业亏损,产品属低水平重复,产大于销。
  ——企业现代工程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不高,消耗高、效率低,难以保证成品质量严格一致。产品重复雷同较多,缺乏技术含量高、可顶替同类治疗范围中现有中西成药的换代品种。
  ——中成药品种临床跟踪、同类品种疗效对比以及市场分析等基础工作薄弱,缺乏传统名中药的深层次现代化再开发。高水平的科技、管理、营销和外贸人才,传统技艺又有后继乏人的状况。
  ——企业没有建立稳定的原料药材基地,缺乏对原料的控制能力,没有建立稳定的现代工商代理经销关系,不能控制成品流向。
  有鉴于此,张文康提出,要深化国有中成药工业企业改革,推进中成药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目前中国50家中成药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对亏损企业进行兼并,通过技术改造、引进资金、增加品种摆脱困境。
  张文康希望国有中成药企业50强中,到2000年能出现5个年销售20至30亿元人民币的中药产业集团,到2005年出现3至4个年销售50至60亿元的中药产业领导,到2010年出现年销售超过10亿美元以上的跨国经营企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