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读懂中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6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读懂中国
  思陶
  最近,泰山出版社《读中国》一书出版发行。这使人想起《美国读本》来,仅有二百二十年历史的美国何以要编这样一部“读本”呢?是为了让人们解读美国。《读中国》的编者基于同样的珍视传统的愿望,让世人以此读懂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国度之一,她那悠远的历史和单一背景的文化,始终是东方文明最典型的代表。读懂中国,谈何容易!她曾经站在世界理性之巅,以百家争鸣的探索把社会和人生之道发展到同时代的极致,至今仍在感动着至少三分之一的现代人。她也曾站在世界物质文明的前列,“改变了全世界的表面和一切事物的状态。”(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书》)却一度因沦落和消沉蒙蔽了那呐喊奋进的丰姿。她经历了多少次“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沧桑巨变,却始终以博大与精邃包容了一切,成为世界上延续最长的文明。这一切现象的底蕴,如何才能解读?
  外国人是从“china(瓷器)”和丝绸上来解读中国的,是从万里长城和兵马俑上来解读中国的,是从中国功夫和旗袍上来解读中国的。甚至,由于我们自己对传统文化弊端的深恶痛绝而产生的宣传偏误,外国人还能从“妻妾成群”和“三寸金莲”上来解读中国。这能算读懂了中国吗?
  我们生来就具中国身,似乎顺理成章应该读懂中国。但是,狂飙与激进常常导致否定传统,并且把这种情绪传染给那些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的人们,使大家“儿嫌母丑”;另一种倾向则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嗜痂成癖,病态眷恋,其结果似乎是“母丑儿不嫌”。这些都阻滞我们去读懂自己的祖国。诚然,爱国之情如母子之情一样,是乳汁的哺育、母爱的培护、母亲人格精神的感动;但春晖无言,全凭我们寸心去感受,只有真正透彻地了解母亲的伟大,母爱的广博,才能建立心心相印、血脉相连的挚爱。也只有对于祖国传统文化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反思,才能对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正气有一种切肤的感受,才能把这种感受变成一种自觉的思想、永恒的情感,一种人生取向和行为准则,才能铸就一颗平常的中国心和万劫不渝的爱国之情。
  现在,当我们回首风云变幻的本世纪时,我们发现,二十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巨变最烈的一百年,我们的祖国完成了从形态到观念的质的变化。在检视和反思中,经历巨变的中国人多么渴望真正读懂中国。当中国向全世界敞开心扉的时候,我们多么希望外国人真正读懂中国。正是在这种情势下,我们有了自己的———《读中国》。
  《读中国》的收文原则异常明晰:“在不同历史阶段特别是重要转型时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哲学、文学等方面的代表之作。”《读中国》的编纂体例别具特色:“以历史的流程为经,以共同参与创造并规约着历史、文化发展的文献作品为纬。”这两条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给予读者最真确、最直接的资料,让读者和伟人直接进行心的交流。只有这种交流,我们才能从中感悟中国的呐喊、中国的喟叹、中国的思考、中国的爱憎;才能真正读懂中国的思维方式、中国的价值取向、中国的人生态度、中国的处世方法。这种编纂形式,把《读中国》与一般的文学选本或文献类编区别开来,使读者直接接触那些曾经感动过中国人、推动过中华文明进步的车轮的要论华章,简捷明了地读懂中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