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书之命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6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书里书外

  书之命运
  沙石
  书的历史很长,书的价值很大,但书的命运却很苦。“书是苦命的”。盖因自有人类便有文明,自有文明便生文化,而文明之传播、文化之载体,全靠书籍。它们三位一体,休戚与共;一衰俱衰,一荣俱荣。所以文明之曲折,文化之苦难,便铸就了书籍的运命;反之亦然。看一看书的遭遇,也便不难明白文化、文明、文人乃至社会的浮沉悲欢。
  这种独特而简便的“文化检测法”历来是屡试不爽的。中国历史上数十次大规模的焚书“壮举”,无一例外地在造成了文化悲剧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的衰退、国力的枯竭乃至政权的消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至于文化人的命运就更可想而知了。秦皇嬴政“焚书坑儒”的首创自不必说,它与梁武帝的江陵焚书一样促成了政权的速朽。这期间大大小小的焚书毁文事件就有四十余次,致使华夏文明日趋式微,文化典籍毁绝大半。此后更是每况愈下,再加上形形色色的兵燹战乱,林林总总的天灾人祸,延至清末民初已是强弩之末了。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又遭遇了一场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除了传统型的“烧、禁、毁”之外,还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地发明了现代派的“斗、批、改”。文物经典一律被视为“四旧”,大破特破而后快;学者文人统统被打成“异端”,深批猛斗而后可。凡是祖先传下来的东西(不仅仅是书籍),几乎都被一扫而光了。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总结性“清算”,对知识分子的整体性“革命”,的确是“史无前例”的。
  然而,真理可以被镇压,但不可能被扼杀;文化可能被摧残,但绝不会毁灭。文字恰似萋萋芳草,而人文精神则如习习春风;暴政的野火烧不尽,文化的春风吹又生。如今改革之年万物复苏,文化开放百家争鸣;而出版界更是欣逢盛世:古今中外的文牍典籍可以任意出版,电光声像的高科技读物多元并存应有尽有;衣食无虞的当代人,只要想读书想学习,足不出户可以博读广览,手按键钮即可视通万里;电脑家庭化、信息网络化,不须动笔可以码出长篇小说,一张薄薄的光盘足以储存万卷图书,几片软件也就相当于大英博物馆了……这等美事在皓首穷经的传统文人看来,简直是神话世界。他们一生为书所累为文所困,连搬家都成为一种“灾难”;汗牛充栋的艰辛,青灯黄卷的清苦,足以使他们在微机与软件面前发千古之浩叹了。
  但方便是一回事,读书则是另一回事。科技的发达是否意味着文化的幸运?似乎也很难说清。常见的现象倒是休闲者或享乐者多了,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了。百事皆可乐,唯有读书苦,所以人们宁愿花数千元买一件服装,也不愿花十块钱买一册书刊;宁愿夜以继日耗神劳形地喝酒打牌搓麻将,也不愿平心静气地读一页书。当代人高楼大厦的华舍中金碧辉煌气派非凡,但藏书读书者似不多见,让人想起“无书之室如无灵之肉”的古训。近读英人胡真斯的著作,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要毁灭传统的历史文化,并不必焚书。我们只须一两代人不去读这些书,便足以毁之了。”读罢掩卷长叹,仿佛在硝烟弥漫的历史隧道里,又发现了另一种不见火光的“焚书”,不禁为书的命运捏一把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