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独特的建筑文化视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6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独特的建筑文化视角
  顾孟潮
  刘心武先生是文学名家,但是知道刘先生对建筑文化有浓厚兴趣和研究的人不多。最近读了刘先生《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这本大作之后才长了点见识。刘先生堪称建筑评论的好手、建筑论坛的新星,这本书更值得向读者介绍。
  该书由刘先生一百篇力作和马国馨建筑师的代跋(建筑评论的评论)组合而成。全书共三辑。
  第一辑是对长安街上三十五座建筑物的评论,总题是“通读长安街”。篇篇都是“胆大妄为”的“纯个人意见”。书中对北京长安街的新建筑从人文特色、艺术风格诸方面予以评点,文字犀利、明快,颇有见地。
  第二辑是城市美学絮语。读之使人有诗情画意美不胜收、余味无穷的感受,感觉到这是理性与直觉交织而成的建筑、城市美学的学术评论,决非信之所至的妄言。
  第三辑为“建筑·环境·人”。收入近年来发表过的多少与建筑、环境与人类生存状态有关联的散文、随笔、游记。这些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建筑评论,但它显示了一种建筑与人的整合和复原,有建筑与城市存在的原生态意义,属于极值得建筑界内外人士关注的“社会之声”,是作者有血有肉、有水平有见解的议论。
  我完全赞同刘心武先生的观点:“文学与建筑隔行却不隔山。这两个行业都属于宽泛的艺术范畴。引领这两个行业的美学女神如果不是一位,也该是孪生姊妹。”(见该书“写在前面”)
  我历来认为,文学是人学,建筑学是人生和社会舞台之学。岂有设计舞台的人不关心戏剧情节和角色的道理呢?只有建筑家与文学家的密切合作,才能演出丰富多彩更加美好的人生和社会的活剧来。因此建筑离不开文学,建筑师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许多认识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来自文学,从事建筑设计与创作的人需要有相应的人文素质,其中文学艺术修养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文学也离不开建筑这个有形的大背景与环境,所以古今中外许多文学艺术大师,对于建筑和城市、乡村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述、深刻的理解和精彩的评论。曹雪芹的《红楼梦》、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便是文学家这方面的杰作。但是,像刘心武先生对中国当代建筑评论如此热心执著地推动并且身体力行地投入,而且获得如此成果的文学家,在国内尚不多见。这是对我国当代建筑评论可贵的贡献。
  据我所知,该书是当代中国文学名家撰写的第一部个人建筑评论专集,它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本设计、印制精美的书,又由建筑专业的权威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这一文化现象本身就值得大书一笔,故成此短文,以期有更多的朋友开卷受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