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阅读
  • 0回复

老K之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27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企业风采

  老K之奇
  本报记者 胡果
  浙江奉化,著名的服装之乡。全市工业企业的1/4是服装厂,从业人员的1/3做服装卖,工业总产值的1/4靠服装。服装二字,对奉化来说既非同寻常又非常寻常。然而,近年来却突然冒出个“老K”,惹得见多不怪的奉化人一阵阵好奇。
  “老K”其实早已有之,前身奉化第二西服厂,现名老K制衣公司。而“老K”之奇的真正产生是在90年代中后期:中国公认名牌,浙江企业之星,奉化利税最高企业,全国最大羊绒系列服装出口基地……二三年间,荣誉接踵而至,效益不断攀升。1997年,老K完成工业产值2亿元,外贸出口交货值1.2亿元,创利税600多万元,成为奉化服装四强龙头企业之一。
  “两个太阳”升起来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一番冷静分析、周密调查,老K毅然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空间:其时,质地轻软、保暖性好、高贵豪华的羊绒制衣正是国际服装市场上的“俏娇娘”,而世界上羊绒的最大产地就在中国。一个向内销优才做外贸的传统挑战,以羊绒服装为拳头勇闯国际市场,外销练兵而后国内发展的思路由此拟就。
  总经理包国富坦言,此番抉择,并非求“东方不亮西方亮”,而是想“两个太阳升起来”。这远不是坦途一条,但老K决心坚定。1993年,羊绒服装在日本刚刚兴起,著名的丝鸟公司来到奉化,想选一家服装厂联手生产。跃跃欲试者众,做出样品后,老K拔了头筹。这一合作就到而今,老K的羊绒制衣送到日本,从未在仓库里积压过。此后,老K的羊绒西服、羊绒大衣陆续叩开了美国、加拿大、韩国及东南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大门。
  外销“练兵”初战告捷。与此同时,技术、管理、资金,方方面面也做好了“杀回”国内的准备。打响名牌,选择市场突破口是关键。老K一举打入商战正烈的中原郑州,并荣获郑州市技术监督局、郑州市质量检验协会授予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双优产品”三连冠。今日的老K已编织起一张遍布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的可观的销售网。
  “加法减法”一起算
  转战海内外市场多年,老K推行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管理,其精髓包括两句话:质量上只加不减,利益上宁减少加。
  从1992年以来,老K多次取消办公楼建设计划、压缩行政开支,同时不断加大技改投入,集中资金2000多万元,从美、日、德、意等国相继引入具有国际90年代水平的成套服装生产设备。一增一减,企业一步到位完成从乡镇小厂到现代化企业的脱胎换骨。
  在商言商,老K却喊出利益上宁减少加,是不是有点难以自圆其说?然而包国富自有一番“说法”:今天中国服装业的名牌,首先只能是“民牌”,即老百姓熟悉、称心并且买得起的品牌。谁做到了这一点,谁就拥有了最大的潜在市场。这几年,布料价格大幅度提高,其他原料也逐渐上涨,而老K却坚持在服装售价上不做或慎做“加法”。
  告别老K,回望遍布奉化乡乡镇镇大大小小的服装厂,一种强烈的感觉涌上心来: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给乡镇企业的再发展提出了新问题,然而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定好自己的方向,创出自己的特色,重焕光彩就在不远的明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