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日本新科技战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02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日本新科技战略
  冯昭奎
  战后日本的科技体制与教育模式具有非常适合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特征,对战后日本成为工业经济时代的“成功者”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连年出现“零增长”(不到1%),1997年度甚至出现了石油危机以来未曾有过的负增长。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作为旧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良好适应者,却未能跟上已经到来的新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潮流。也许正是日本在工业经济时代“太成功了”,它的那套科技体制与教育模式“太适应”工业经济时代了,以至于新时代来临时,一时难以摆脱对旧体制旧模式的依恋。
  1994年,日本政府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口号,强调日本要告别“模仿与改良的时代”,创造性地开发领先于世界的高技术。“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方针正是带着对“避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落伍者”的强烈危机感,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际出台的。它以新时代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日本科技体制与教育模式的另一个侧面,这个侧面在工业经济时代虽然时而也被提起,但人们总是不怎么拿它当回事。
  相比而言,日本的科研支出太少,在全国科研经费中所占比重只有21%,远低于美、德、法的36%、37%、46%。研究人员的研究条件不如欧美:人均研究费只及美欧的2/3多一点,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这个差距就更大;每位研究者的研究辅助人员只有0.13人(相当于8名研究者共用1名),而在欧洲主要国家每位研究者均配有1名以上研究辅助人员;国立研究所超过耐用年数的设备占全部设备的82%。在创造新科学知识方面所作的国际贡献太少:整个科研中基础研究的比重只有14.5%(按研究经费计算);仅有5名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其中两名还是以其在国外的研究成果获奖的,而美、英、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别为175名、66名、61名。在应用研究方面真正比美国占优势的仅是生产、机械领域,其他如生命科学、物质材料、信息电子、海洋与地球科学、能源技术等均不如美国。1997年底,日本因特网用户仅占全世界的8%,远低于美国的54%。高层次人才不足,1991年取得理科博士学位的只有600人,不及美国9700人的一个零头,在产业界工作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只有7000人,只及美国14万人的5%。
  针对上述问题,“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方针特别强调了要努力充实作为“全人类的宝贵资产”的科学技术知识;大力发挥研究人员的创造性;力求达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均衡发展;积极推进产业、政府研究机构及大学的密切合作;切实加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结合。
  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方针得到了法制手段的有力支持。1995年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1996年又制定了“将1996年—2000年的科学技术政策具体化”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这项计划规定把预算总额增加到17万亿日元(约16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日本政府提出了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方针,预计到2000年,日本科研人员将达到84.5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拥有65人,高于届时美国的45人。除了确保、培养人才外,日本政府还决心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诸如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发挥才能与参加交流的机会;加强研究设施建设与研究后勤保障;为每位研究者配备具有通信功能的计算机,并将国内主干网络的通信速度提高到与美国同等的水平;为每位研究者配备1名研究辅助人员(第一步先达到0.5名);开展“万名博士后支援计划”;振兴有关科学技术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等等。在改善科研者的研究条件与待遇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将竞争机制引入科研工作之中,以更好地激发研究者的创造精神。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日本所副所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