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德国“青年研究”工程计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02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德国“青年研究”工程计划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60年代在德国经济开始起飞期间,科研事业能否人才辈出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德国是个缺乏资源的国家,要保证经济增长具有后劲,只能依靠挖掘智力资源。然而由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当时的青年一代对从事艰苦的创造性思维劳动兴趣并不高。针对这种风气,德国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画刊《明星》杂志总编辑亨利·纳南发出倡议,在“我们寻找明天的研究人才”的口号之下,组织了名为“青年研究”的科研竞赛计划,以激发青年一代的科研兴趣。从那时至今,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一计划逐步壮大,得到各级政府和经济界的大力支持。总计约7万名青年男女参加过竞赛,成为欧洲各国中最为成功的一项培养青年科研兴趣的普及性工程。
  这项竞赛的参加者分为两个年龄层次,16岁以下和22岁以下。16岁以下的名为“学生实验”,16岁至22岁的名为“青年研究”。竞赛分为地区、州和联邦三个层次,学科则划分为生物、化学、地理及空间科学、数学和信息学、物理、技术以及劳动世界七大类。这项活动最初10年由《明星》周刊独家赞助和主办,1975年德国联邦政府的教育和研究技术两个部,各州的文化教育部也参加进来。1977年德国在职总统成为其监护人,大约上百家公司也成为正式的监护公司。与此同时,在德国的3万所学校里建立起广泛的促进网,大约有3500名教师固定负责这项计划的实施。每年春天,他们首先在学校里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动员,帮助有意参加竞赛者选题,指导研究等等。11月30日论文和研究成果提交截止,然后首先参加地区性竞赛,优胜者参加州一级竞赛,州级竞赛优胜者参加联邦级竞赛。最后一轮的评委会多由各学科的全国知名教授等组成。参加首届竞赛的仅有200余人,而今年参赛的超过6400人。
  “青年研究”计划不同于人们熟知的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竞赛之处,在于它不限定研究课题,青年们可以把他们好奇的目光投向任何一个角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从参加联邦一级竞赛的课题来看,既有像圆周率这样纯理论性的题目,更包括大量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科技问题。今年5月参加联邦级竞赛的有104项优秀成果。汉堡一名19岁的中学生借助照相技术和其他理论,研究了一滴液体在滴到液体表面时溅起形成的极短暂的王冠状现象,推导出公式,寻找其形成规律。据介绍,这种以前很少进行过的探索,对研究激光喷墨打印字迹的清晰度问题有实用价值。来自耶拿的两个中学生针对夜间开车遇到弯道较多的路面时,车灯光往往不能及时提供足够视野的实际问题,设计出用一个传感器连接方向盘和车灯,根据方向盘转动角度自动调节灯光方向的方案。目前这一方案已经在进行实用性试验。科特布斯的两个中学生设计出一种计算机应用软件管理系统,连接城市电力管理中心和用户,已被当地电力公司采用。
  1990年,在“青年研究”计划成功的基础上,又兴起了“欧洲青年环境研究”计划,由德国的“青年研究”基金会和德意志银行主办。这项计划每年从欧洲各国遴选一至两个成功的研究项目,参加全欧范围的竞赛,参加者为15岁至21岁的青年,由12位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组成评委。去年来自32个国家的88个男女青年拿出了54项研究成果参加竞赛,内容从蜜蜂采蜜的飞行规律直至海洋自身的净化功能等,十分广泛,许多青年在研究中都运用了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本报波恩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