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社科出版社20年路程表明,如果99%的出版社都去争取90%的读者,另有1%的出版社来关照10%的读者,仍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学术图书不寂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02
第11版(文化)
专栏:

  社科出版社20年路程表明,如果99%的出版社都去争取90%的读者,另有1%的出版社来关照10%的读者,仍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学术图书不寂寞
  陈冀
  二十弱冠,青春勃发。今年刚走过20年历程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出版各类图书近4000种,有近10种图书荣获国家图书奖和中国图书奖。《当代中国》丛书前74卷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领域的基本状况作理论总结,被列为国家的“出版骨干工程”。《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体现了当代社会科学新生代的学术水准。脍炙人口的“社科版”图书还有译著《剑桥中国晚清史》等。然而,他们的心情并不轻松。学术图书的“出版难,发行难”始终伴随着他们。
  一般而言,一种书印数接近5000册只能保本,超过5000册才能赢利。然而,学术图书因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理性思辨色彩,读者群相对狭窄,发行量通常只有二三千册,成本高、利润小。“不能一味埋怨客观现实”,社科出版社发行部副主任王磊对此别有一番见地,“如果99%的出版社都去争取90%的读者,而另有1%的出版社来关照10%的读者,仍然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王磊认为,出版业在学术图书选题方面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够。知识热点、翻译书籍、雅俗共赏、层次多样可能是今后学术图书选题的侧重点。另外,一个出版社要根据自己的定位形成独特的风格,例如百年商务——西装革履的绅士,中华书局——长袍马褂的学者,三联书店——前进呐喊的“五四”青年,出版界总会有这样的联想。社科出版社将力求做到“学术著作推精品,大众读物求高雅”的风格。
  学术图书只能面对曲高和寡的尴尬吗?事实上,有的学术图书很好地兼顾了学术性和普及性,突破了狭窄的学术圈,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好评。《当代思想家访谈录》丛书之一《权力的眼睛》用对话的形式阐述了权力和文化的关系,《资本主义的未来》用五大地质板块的地理原理阐释当代国际经济形势,这些都是成功的尝试。
  社科出版社总编辑助理白烨认为:现在许多学术图书依然沿袭着五六十年代的传统,“为学术而学术”的文风盛行,拒普通读者于千里之外。当前图书都讲求包装,其实书的包装应从写作开始。学术图书的作者更应多研究读者,多挖掘适合时代需要的题材,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巧做文章。这样才能使高深的知识惠及天下,从“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转向“天下何人不识君”,学者本人也自然乐在其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