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鱼目岂能混珠——读专家论古玩赝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02
第11版(文化)
专栏:

  鱼目岂能混珠
  ——读专家论古玩赝品
  马飞孝
  古书《图画见闻录》里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后梁刘彦齐善画,常常贿赂各大书画收藏家的仆人,暗借原画,偷摹一本,并按原画用旧材料装裱,以摹本归还,真迹据为己有。据说他用这种手法收集书画达千卷之多。宋代的米芾也擅长此道,被人称为“米老狡狯”。
  可见,书画古玩作伪古已有之。然而古时的造假者嗜画如命,作伪只是换取真迹的一种手段,似乎还不失风雅。如今的造假者则多是掉进了钱眼里,市场上古玩赝品可以“批量生产”,造假者甚至出现了各种流派,败坏了中国艺术的声誉。
  文物出版社的新书《贾文忠谈古玩赝品》谈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文物的鉴定提供了方便,如碳14断代技术利用放射性元素衰变这一特性,可以精确测定1000—50000年内文物的年代;另一方面它也给古玩造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比如古旧书画,年代越久看着越旧,这主要是由于光线,特别是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纸的破坏。造假书画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把复制好的书画放在紫外光源下直接照射。这样,经过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做出自然条件下需要几十年、几百年才能发生的变色、变脆、老化等变化。再如古玉上有“牛毛纹”,表明其年代久远,是上品。现在依靠电冰箱冷冻,玉在短时间内就会出现细如发丝的“牛毛纹”。在科技的武装下,古玩造假的手段越来越高明,肉眼很难识别,有时用仪器都难检测出来。该书分析了书画、陶器、古玉等11种古玩传统的与现代的造假方法,用对话的形式,将鉴别古玩赝品的科学知识娓娓道来,让古玩爱好者从中获得一种感性的认识,不至于被种种鱼目混珠之术所骗。这是一本趣味性和实用价值兼备的普及读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