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走近千年古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02
第12版(副刊)
专栏:神州情思

  走近千年古村
  李华青
  从王安石、汤显祖的故里江西省临川市西行百十里,随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人,走近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村”——乐安县牛田镇的流坑。正是江南草长、花明柳绿的季节,暖暖的春阳,激发了游兴。沿途数十里的古樟掩映一碧溪流,在屏围的山色水光里,一座气势雄浑、建筑井然的村子便突现眼前。
  流坑,这个具有东方神秘色彩的村子,每一条巷陌,每一幢古建都幽幽飘出许多浓浓乡俗味的传说和民心孵出的故事。她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937—942),五千人的村子,家家皆姓董,尊奉汉朝大儒董仲舒为先祖。今天,仍较好地保存了明清古建三百余栋和积淀深厚的古文化。
  我抚摸着剥落的村墙,心头叩问,如此丰蕴的村庄文化就这样默默秘藏在历史里,任凭风雨,一声声,把年轮刻进木椽石柱?也许,地域的偏僻,群山的雾锁,一围村墙的封闭,便使她匍匐了千年。
  终于,在1989年8月,历史学家周銮书首先发现了流坑村的非常价值。尔后,我国著名专家学者罗哲文、郑孝燮、鲍世行等考察后感慨万千,相见恨晚,赞誉不绝。他们认为,流坑的历史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积淀很深厚,这在全国是罕见的。它独特的民居是文物建筑领域的一处瑰宝。他们建议流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1996年秋,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参观考察后兴奋不已,欣然题词:“千古第一村”。
  从此,石破天惊,中外许多游人和学者纷至沓来,谁都想先睹为快,探寻中国古代文明遗存的神秘原貌。
  登上村旁小山俯瞰,整个村子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古朴淡雅,与山水田园自然融合。建筑师们的精巧在这里挥洒,艺术家们的才情在这里宣泄。流坑的祖先投注了巨大的虔诚营造的精神小天地,给粗犷的乡村以精致,给浮躁的人世以宁静,给内心的世界以寄托,给淡淡的生命以灵机。
  漫步村中,仿佛进入艺术殿堂,融进浓重的古文化氛围之中。纵横交错却井然有序的街道,屹立巷口的城堡式门楼,共墙连体、门门相通的建筑组群,外砌高墙围护,内设天井照壁,厅堂悬匾镌联,门窗镌花烫金,梁椽浮雕栩栩如生。
  村中最负盛名的建筑,当推古殿式的“状元楼”,为宋孝宗隆兴年间所修。这是给文人的一种标榜和诱惑。楼台正中门楣上高悬着“状元楼”巨匾,字迹端庄雄劲,是状元董德元的同科进士朱熹手书。董德元罢官后,便躲进小村成一统,使他有充足的时间享受乡村,与自然亲近,与民间对话,释放着没有乌纱帽的情趣和轻松。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达则兼善天下,企求实现自我价值;穷则独善其身,做一个安分守己的良民。这是先儒们早已熏染的精神风范。董德元自己盖了一座“休荣亭”,自撰一联“闲谈莫论荣枯,静坐常思得失”,透露了这位董状元的文化人格。在他的灵魂深处,仍涌动着再仕的期盼。他要从新检视自己,总结宦途的经验教训。也许,还有伸展的日子。然而,腐朽的宋王朝,早已把他的希冀扑灭。董状元们的怀才不遇,只有浩叹“遵天命”而已。我想,千年封建,中国的文人都把前途与命运维系在皇上一人手中,委实太逼仄寒心了。知识分子的才情,都耗散在故纸堆里,也委实是一种“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多少科学技术的头脑也被长期封杀了。
  村后有座规模很大的文馆,亦称孔庙。世世代代的村童在这里发蒙读书。每年春秋两季文人们在这里祭拜先师,切磋学问。就是从这座文馆里,走出了文武状元各一名,进士三十二名,举人两百多名。中国历史上的耕读文化的成绩,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耕种,为生活提供了保障;读书,为前程铺好路基。千百年来,他们就在这一条道上辛苦地抛洒生命,追求唯一的霓虹,真是一种历史的悲哀呵!
  流坑村是一座书法荟萃的园地。书法,是文人个性和内心的一种观照。各种门额、牌匾、楹联、题词琳琅满目,随处可见。许多名人如王安石、朱熹、曾巩、梅圣俞、吴澄、清代状元刘绎、清代名臣曾国藩、左宗棠、董士标等都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历史也是一颗心,她被细腻地雕刻在流坑遗存的陶片上,锡壶铜炉上,凤冠银盔上,窗棂梁柱井藻照壁上……她被影映在一沓沓文献巨著里。从流坑的文化丰藏,我们似乎遥感到历史的体温和心跳,浮现出历史的丰富表情。
  流坑,这个被文天祥赞叹的“文明之会”,何以能创造如此辉煌永具魅力的古代文明?我不禁遐思……
  夕阳,把流坑村涂抹了一层金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