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音乐搭起友谊桥——记中哈两国元首为冼星海故居揭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04
第3版(国际)
专栏:通讯

  音乐搭起友谊桥
  ——记中哈两国元首为冼星海故居揭牌
  本报记者 张友新 孙勇军
  阿拉木图的初夏,阳光明媚,树木苍翠。
  7月3日傍晚,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一行在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来到我国已故音乐家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故居,出席冼星海故居揭牌仪式。在仪式上,江主席充满感情地说,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用音乐在中哈两国人民之间搭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完成了他年轻生命的最后一曲乐章”。
  冼星海是我国20世纪伟大的作曲家、音乐家,他的作品,如《黄河大合唱》、《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等,激励着亿万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在神州大地已家喻户晓。然而,对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一段生活经历还鲜为人知。
  1940年,冼星海受中共中央委托远赴苏联。第二年,苏德战争爆发了,他原准备取道乌兰巴托回国,但因边境受阻辗转到阿拉木图。从1942年底至1945年6月间,这正是世界人民奋起反抗法西斯侵略的艰难岁月,冼星海用音乐作武器,与哈萨克斯坦人民一道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战斗中去。他不顾疾病缠身,创作了《民族解放》、《圣战》、《满江红》等合唱乐和组曲,还改编了大量的哈萨克斯坦歌曲。
  揭牌仪式后,江主席健步走上二楼,参观冼星海故居。走近冼星海故居,首先听到的正是中国人熟悉的《黄河大合唱》,使参观者似乎听到了黄河奔腾不息的涛声。江主席进入小房间,这里已成为著名的哈萨克斯坦作曲家巴伊卡达莫夫和他的朋友冼星海遗物的“博物馆”,墙上挂着10多件乐器,书架上摆满了图书及他们的作品,在玻璃柜里还有中哈友谊的实物,其中有一处放在最上面的是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关于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文章剪报。江主席又到客厅,墙上是巴伊卡达莫夫和冼星海的巨幅照片,冼星海照片下面,一边是鲜花,一边是钢琴,江主席即兴弹了一曲。接着,江主席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诗一般的题词:
  忆星海,黄河涛声萦回于耳;
  访邻邦,友谊之花绚丽夺目。
  哈萨克斯坦人民对冼星海的工作和生活至今还记忆犹新。当初,冼星海来到阿拉木图时,举目无亲,居无定所。有一次,冼星海独自一人在剧场休息厅的出口处徘徊,似乎还沉浸在刚刚散场的音乐会里,但晚饭还无着落。这时,哈萨克斯坦著名作曲家巴伊卡达莫夫走过来,问他从何处来,为什么这么晚还独自一人,剧院马上要关门了。冼星海似乎什么也没有听懂,只是紧紧地抱着他心爱的小提琴,呆呆地望着这位素不相识的先生,似乎正在寻找他的企盼。果然,巴伊卡达莫夫完全明白了,当即决定把冼星海带回家。此事曾使他母亲为难,但儿子说:“母亲,如果您儿子无家可归,您一定希望有人收留他,况且我们收留的是一位音乐家。”之后,冼星海就成了巴伊卡达莫夫家中的一员。像巴伊卡达莫夫一家那样关心冼星海的哈萨克斯坦人还有许多许多。江主席在冼星海故居认真听取巴伊卡达莫夫亲属的介绍,并深深地为冼星海与哈萨克斯坦朋友结下的患难之情所感动。他说,“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人民真诚地感谢哈萨克斯坦人民在十分困难的时刻给予冼星海的无私关怀和热情帮助。”
  作为音乐家的冼星海是很有激情的,他对哈萨克斯坦人民及其民歌有着特别亲切的感情。据介绍,排演之余,冼星海总是专心致志地记录哈萨克斯坦民间歌曲,他的音乐听觉异常敏感,无需借助任何乐器也能将哈萨克斯坦歌手们演唱的曲调全部记录下来。他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无止境地吸收哈萨克斯坦民族音乐的养分,并以自己敏捷的乐思将许多哈萨克斯坦歌曲改编成一首又一首的小提琴曲和钢琴曲,由电台播出。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哈萨克斯坦英雄人物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冼星海的心。为了鼓舞反法西斯斗志,他精心创作了大型交响音乐史诗《阿曼盖尔达》。为了把握哈萨克斯坦人民的性格和表现他们的艺术特色,他创作时不知倾听和研究了多少哈萨克斯坦民歌曲调。在阿拉木图纪念阿曼盖尔达逝世35周年音乐会上,由冼星海本人担任小提琴演奏(钢琴伴奏),公演了这部音乐史诗,获得很大成功。冼星海还经常为农牧民演出。1944年初,冼星海和同事们一起在哈西北部库斯塔奈创建了音乐馆,表现了他的多种才华。当地百姓称冼星海不仅是音乐家,而且是“杰出的组织者和社会活动家”。在那战争硝烟弥漫之际,冼星海多次对他的哈萨克朋友说:“自由的太阳、胜利的太阳终将放射出光芒!”
  现在,曾与冼星海共患难、同战斗的老一代人都已仙逝,但令人喜悦的是,老一代人建立的中哈友谊今天将更加发扬光大。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在父亲去世时还不到一岁,她今天也随江主席出席了揭牌仪式,心情格外激动。她对记者说:“希望中哈友谊就像我们父辈那样,亲如手足,世代友好。”(本报阿拉木图7月3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