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快车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03
第11版(大地周刊·作家文苑)
专栏:明珠神韵

  快车道
  张抗抗
  前年1月在香港,地铁、电车加计程车,转遍了香港城区的街市。
  闭上眼,瀑布、流水一般的汽车声,至今仍在耳边喧嚣不止。无穷无尽的车辆,从你的身边眼前奔腾而过,像江河之浪、或是溪涧湍湍的山洪,向着街道的拐角、向着盘旋的高架桥、向着过海隧道的出入口,潺潺地汩汩地急急地涌流过去弥漫开去。却没有一声刺耳的喇叭、没有嘈杂而焦虑的催促声,只有车轮轻轻磨擦着地面的呼吸,一辆紧挨着一辆。长长的车队,如同一道环环相扣的长链,井然有序地穿过这座繁华山城高低起落的闹市。
  巴士的士重型车小轿车货车电车……香港的街道上,每日流过多少车辆?
  无法得到准确的统计数字。但我以为,那起码是比内地包括首都的任何一座城市,都更多得多的。但在这里,我竟然没有遇到过一次塞车。
  香港的地皮寸土寸金。街道自然不可能像内地城市的新街那么宽阔。心里积攒下许多纳闷,不知道如此狭窄的街道,为何竟能不塞车?
  街道不宽,马路两边当然就无法随意停车。停车地有极其严格的限定——洁净的马路路面上,隔一段便涂有鲜明的黄色横杠,那是绝对的停车“禁区”,连行驶速度都不得放慢,所以就连招呼的士,也有规定地段,并非招手就停。
  于是在香港旅游的团体,在香港市区乘坐巴士参观景点,下了车再次集中上车返程的时间地点,便铁定了无法通融的规矩:过时不候。
  只能是人等车,不能车等人。说是三点整上车,车一来便走人。
  据说是因为巴士在市区很难找到停车场。在旅行团参观景点的几十分钟之内,巴士司机只能按照事先精确设计好测算过的路线,重新汇入街道上的车流,像一只被施了魔法的红舞鞋,在附近不停地开车兜着圈子,然后再按照指定的时间回到接人的地方。人与车,必须是两不相误。
  果然每次巴士都是惊人地准时,几乎分秒不差。
  假如在一座常常遭遇塞车的城市,这规定能行得通么?
  但假如交通系统能构成如此科学的管理网络,城市还会塞车么?
  所以留在印象中的香港街市,蜂蚁般密集的车辆,在早已清除了险滩沟壑的平坦河床中,如畅通无阻的水流,疏导并注入了城市每一条细微的血管。
  亲见了香港法制的严明,尤其关于汽车,便有了更多的发现。
  当然,三百六十五天日日二十四小时香港绝不塞车,大概不敢说。但防止塞车自有许多奥妙之处,感慨最深的,莫过于那条“快车道”了。
  快车道在每天早晨上班时间,意即七点到八点,为大巴士专用线。
  大巴士的乘客,都是香港的劳工阶层,赶着钟点去工厂做工。那钟点是不能贻误的,一旦迟到,打工仔打工妹那日的奖金就拜拜了,弄不好还会被炒鱿鱼。若是住在九龙的人去港岛、住在港岛的人去新界上班,乘坐的巴士必得要过海底隧道,而早晨过隧道,除了地铁,任何车辆都得排长队,排来排去,弄不好就误了钟点,天长日久的,劳动人民怎么迟到得起呢?
  于是早些年间,香港的交通法就增补了关于“快车道”这一规定。
  每天上班时间,大巴士理直气壮地开上“快车道”,由“快车道”通往隧道,可以优先“加塞儿”,不必久等,以保证劳工阶层的工作权利。
  至于开轿车上班的老板们,若是迟到,想必就由他自己负责了。
  我对于“快车道”非常有好感。香港严明的法制中,必有保护大多数人利益的条款,内地人对于真实的香港,也能因此有多一层、深一层了解。
  就在香港回归前夕,我发现北京的长安街上,也特地开辟了“快车道”这样的交通设置,专供公共汽车通行。可见香港的城市管理,有许多可供内地学习之处。今年7月是香港回归一周年,“快车道”也已成为长安街固定的一景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