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直面传统——读胡平的《千年沉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03
第12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直面传统
  ——读胡平的《千年沉重》
  李辉
  以出版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而率先打出“大文化散文”旗号的上海东方出版中心,最近又推出了报告文学作家胡平的新著《千年沉重》,把对赣文化的研究和描述,纳入到文化散文的行列之中。
  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胡平历来以对题材的敏感而形成自己的特色,《世界大串联》、《中国的眸子》等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他对现实和历史的多方位捕捉,尤其是对迅疾变化着的社会的热情关注。在《千年沉重》中,他却有了新的发展。他一直生活在江西,生于斯长于斯,对集中体现内陆中国诸多特点的赣文化,有着深切的了解和体味。仿佛突然间,他发现了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居然有着那么多值得挖掘、值得阐发、值得反思的内容。于是,他把笔触伸进了历史,在千年赣文化的浑厚、庞杂与沉重之间倘佯。在滕王阁高耸、有着“人杰地灵”名句相传的地方沉吟。
  不过,与以往几本被叫做“大文化散文”的作品不同,《千年沉重》不只是对某些文化话题的描述,或者是大量史料的转述,而是仍然带有许多报告文学的特点。这就是作家的思考的背景、目光的最终焦点,是对传统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的关注。因此,与其说他是在写历史,写千年岁月里著名历史人物的风采,写赣文化传统的辉煌、沉寂、沉重,不如说他是在引导着读者,从千年悠长日子里走过,走进身边的现实生活之中,反思这一传统文化中的缺陷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尴尬。诚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在桌子上一一摊开赣地的历史进程与人文环境,加以认真地梳理与廓清。在这之后,我们的文化资源必然会由狭隘变得丰富起来,由凝滞变得运动起来,由一般的泛泛而谈,变为紧扣当今社会现实与心理现实的标靶。”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生活在经济迅疾发展变化的时期,作者有理由借鉴学者们对传统文化、区域性文化的梳理与总结的成果,对千年赣文化传统做出更为冷静、更为客观的解剖、反省,直面赣文化酿就的江西人性格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竞争面前的窘状。无疑,这一切,因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行程的这一伟大历史现实,而使直面传统具有全新的意义,作家的笔也因此而显得更加具有沉甸甸的分量。
  在开始创作报告文学之前,胡平是位诗人,曾发表和出版过一些颇有影响的诗作。诗人的一些特点,使《千年沉重》完全摆脱了文化散文可能难以避免的所谓悠闲。在研究赣文化传统时,在不能不正视因这一传统而形成的区域性性格的缺陷时,作者无法冷静与旁观。(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