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皮都”治污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03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皮都”治污记
  本报记者 何伟
  沉淀池、曝气池、生物分解净化池……当粘稠的臭水经过一道道污水处理,变成无味透明的清水哗哗流进庄稼地的时候,河北蠡县荆邱村的群众舞起狮子敲起锣鼓,庆贺全县第一个治污厂的诞生。县委书记李老铁动情地说:这是我们摘掉“污染大县”帽子的标志,是环保兴县的里程碑。
  (一)
  作为我国最大的皮毛集散中心,蠡县素有“天下皮毛第一都”美誉。1996年,国务院《关于保护环境若干问题的决定》明令关停取缔污染严重的“15小”企业。
  《决定》落在蠡县人手中格外沉重。一头是一年3000万元的税收30亿元的产值,另一头是污染环境的“红牌”警告。
  朱家佐村30%以上的农户靠制革成为百万富翁,付出的代价是环境严重污染。制革产生的大量污水,特别是转鼓里鞣制皮张的“蓝液”,不仅臭气熏天,且含有致癌物质。据环保部门监测,该村500米以内的地下水不能饮用,含能致癌的重金属铬超标60倍。
  多年以前,“皮都”就发出过治理环境污染的呼声,可这呼喊终不敌“为官一任,致富一方”的热情。试想:村村转鼓响,家家制革忙,皮张变皮革,钞票兜里装。谁人舍得砍倒这棵“摇钱树”?
  “我们别无选择!”面对《决定》,蠡县新一届决策者痛下决心:取缔小制革,堵住污染源。县五大班子领导和县直单位包乡进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刚刚从事制革的曲堤庄几十户群众,流着泪水拆除了自家的设备。那些暗中对抗的,受到的是釜底抽薪的惩处:停水、断电、封账。收执照、摘牌子、贴封条。在规定的期限里,蠡县3103家污染企业全部“休克”。
  (二)
  6000多个转鼓停了,几万人下岗了,车水马龙的市场萧条了。蠡县经济处于阵痛之中。“制革是蠡县经济的血脉,如果只关停,不医治,将导致蠡县经济的严重偏瘫。”
  治污难,说到底难在一个钱字上。环保需要巨额投入,这对一个基本上是吃饭财政的县来说,是无米之炊。
  为什么不吸纳民间资金和外资呢?蠡县的决策者观念一转天地宽,乘势引导群众成为治污的主体,拉开了蠡县制革业二次创业的帷幕。根据自然形成的区域特点,将6000个转鼓集中到27个规划区,实施“集中连片、统一排水、统一治理”。
  思路决定出路,谁污染谁筹资的优惠政策一颁布,就得到意外的回响。耿庄村的支书号召村民出钱建治污厂,没想在喇叭上一喊,半天就集资400万元。看到群众如此踊跃,他找设备求技术,腿跑肿了,嗓子急哑了,公仆的名声更响了。杜庄村皮毛巨贾刘彦忠看到停业后的本村群众比较困难,自己掏出320万元建起治污厂,把全村的污水引到自家集中治理。
  集资、独资、合资……不到一年,蠡县治理污染的投入已达25亿元。竟没动用财政一分钱,听后谁都说这是个奇迹。
  (三)
  “把环保产业作为我们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一个个治污企业的运行,“休克”的转鼓陆续“上岗”,蠡县又提出了环保兴县的大胆思路。
  过去,有人抱怨治污是浪费钱,现在却发现它能创造更大的效益。实际上,技术先进的治污设施,是皮革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1998年4月18日,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保定正慈制革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在留史镇破土动工。这项投资1234万美元的工程,占地228亩,可同时处理500个转鼓的废水,规模之大,堪称制革行业的世界水平。工程一上马,周围村镇分散的转鼓,纷纷申请在这里安家落户,带动蠡县皮革业走向集约化经营。
  记者看到,蠡县制革业在更生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企业大户强强联合、群体小厂联盟合作就地技改、散乱摊点接受整编等多种形式和多极化发展态势,形成了建立现代化企业、实施科学化管理、争创名牌产品的客观环境。以“长泰”、“老总”、“五洋”、“远东”为代表的品牌,正漂洋过海,远征国际市场。去年以来,蠡县皮革业用于技术和工艺改造的资金达5000多万元,山东、河南、甘肃等省市的一些科研机构和治污工程部门看到这里充满希望,纷纷云集蠡县。
  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蠡县摆脱了“经济发展——环境恶化”的怪圈,实现了从“污染大县”向“环保大县”的跳跃。“建设中国北方最大的环保市场,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谋划把蠡县经济送上了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