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怎样认识下岗分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07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怎样认识下岗分流
  韩保江
  冗员过多是困扰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难题。对富余人员实行下岗分流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摆脱困境的重要举措。对此,一些职工思想认识上有些疑问:为什么改革越深化,经济越发展,一些职工会没活儿可干、要下岗?要解开这个思想疙瘩,必须对下岗分流进行历史的、全面的分析。
  首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的是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完全由企业承担的充分就业制度。不论企业实际需要与否,政府都要求企业接纳和安置新增劳动人口。职工一次就业分配定终身,一进企业就吃起“大锅饭”,端起“铁饭碗”,人员很少流动,也很难流动。国有企业不仅像海绵一样,成了新增和富余劳动力的“吸纳器”,而且成了社会安定的“稳定器”,从而造成国有企业的大量冗员。由于封闭型经济中的国有企业基本上是在既无“内忧”、又无“外患”的一统天下的环境下生存与发展,不仅国有企业无竞争对手,国有企业的产品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因此,国有企业虽然已经是人浮于事,但过多的富余人员仍能够以“隐性失业”的形式存在国有企业内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多元所有制结构取代单一公有制,个体、私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外资经济也接连涌入国内,国有企业面临着内外双重的竞争与挑战。在这种条件下,国有企业再无力而且也不能背负巨大的冗员包袱去参与市场竞争了。
  其次,我国国有企业要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国内外企业一争高低,还必须彻底摆脱过去拼设备、拼劳力的“粗放型”企业经营模式,实现集约化发展。国有企业不仅要积极提高自身的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而且要下大力气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所以,把过多的人员从原有的岗位上剥离下来,是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转型的首要前提。
  第三,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长期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调整经济结构,减少重复建设和盲目生产,也必然会引起一些行业和企业的部分人员下岗。
  第四,在过去“短缺经济”条件下,卖方市场使得国有企业产品不愁销路,在“凭票购买”、“排队抢购”的时代,企业只要产得出就不愁生存问题,冗员问题也就显得并不那么突出。随着“短缺经济”的消失和买方市场的出现,国有企业的产品销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皇帝的女儿”不得不接受消费者和用户的挑剔选择。因此,迫切要求国有企业减少冗员。因为企业要想在买方市场上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以物美价廉的产品争得消费者的“货币投票”。而国有企业要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要减员增效、降低成本。至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的企业,特别是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或破产倒闭的企业,更会直接导致一部分职工下岗或失业。
  种种原因交织在一起所导致的部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既是我国体制转变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国有企业争雄市场、谋求发展的重要举措。下岗分流既然是客观必然,就应该正视它,并寻找积极的对策加以解决。通过对下岗职工的分流,不仅可以把由于职工下岗所带来的对社会、对职工家庭的冲击和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流下岗职工,实现人力资源在全社会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而为资本流动和经济结构调整创造先决条件。没有人力资源的流动,资本流动和经济结构调整就难以实现。因为资本只有与人力资源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增值和发挥效益。同时也只有人力资源和资本不断地流到高收益、高素质的产业和企业,经济结构才能不断得到优化。所以,下岗本身不是目的,下岗的真正意义在于激活呆滞的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提高全社会的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真正具有活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