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岂能如此“目标管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09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岂能如此
  “目标管理”
  刘胜林
  近年来,许多地方风行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把乡镇的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进行量化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本无可厚非,但到了一些基层就变了味:生搬硬套,把上面的指导性目标变成指令性任务,原封不动或层层加码地分解到各行政村,以此来管理村级目标,并与村主要干部的年终报酬挂钩。这种死任务、硬指标是非完成不可的。待到年终统计时,村里只好“上面要多少就填多少,各种数据全部达标,甚至大有逐年递增之势”。而基层主要领导又以这些饱含水分的数字来证明自己的决策之正确……形成“村骗乡,乡骗县”的浮夸风气。
  目标责任管理,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探索出的一种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模式,它对下级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把握不准就容易流于形式,带来相当程度的负作用。一是责任书所列指标项目过多过细过于具体,弹性空间小,可操作性差,致使乡、村干部一年到头围绕这些目标奔波,精疲力竭。二是客观上诱导乡镇主要领导人注重短期行为,难以制定长期规划,习惯按上级目标管理来抓工作,根据上级的目标管理给村级下达任务,用“目标管理”来管理目标,客观上走不出目标管理这个圈子。三是要求数字效益,助长浮夸风。上面往往以目标管理的验收情况决定基层主要领导干部的去留升降,所以一些领导干部便将各种指标不顾实际地逐年“递增”,企盼某一天“攀缘”而上。
  目标管理责任制是可行的,但无论是制定者还是执行者,都要端正心态,必须实事求是地区别对待具体情况,不能搞一刀切。凡事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多想一些农民兄弟的生活现状,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工作的现实问题,真正使当地的经济繁荣起来。唯此才上不负组织,下无愧人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