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梅州山区的崛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09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梅州山区的崛起
  □彭阳志 陈定开
  地处广东省东北部的梅州市是叶剑英元帅的家乡。由于历史、地缘等原因,“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梅州是广东省荒山面积最大、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观念落后,造成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又是全省农民收入较低,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山光,地瘦,水恶,人穷”,是七八十年代梅州农村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梅州,旧貌换新颜,到处山青水绿,果茶飘香。1997年,梅州农村主要靠开发山地发展种养年收入1万元以上的农户有近50万户;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有5000多户,全市农村人均收入达3098元,比1985年增长6倍多。
  梅州山区的经济发展,是一曲艰苦创业的壮歌。1985年,梅州市总结了梅县石扇、雁洋等地农民种果致富的经验,提出了“希望在山,致富在山,出路在山”的山区发展战略和“统一规划,山权不变,连片开发,分户承包,双层经营,共同致富”的方针,组织和发动农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在荒山植树造林60多万公顷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的同时,从开发坡度在25度以下的山坡地入手,兴办“山上一片林,山坡一园果(茶),园中一群畜(禽),山谷一口塘,平地稻谷香”的小庄园起步,实行林、果、茶、草、渔、畜牧、沼气相结合的立体经营,综合开发,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在发展山区“三高”农业的过程中,梅州市紧紧抓住开发优质产品和增加投入两个关键环节。1980年前,梅州农村就开始引种沙田柚,生产的沙田柚以其果肉甜脆而受到欢迎。但是,就因为不能早结丰产,而无法大面积推广。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梅州市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组织科技攻关,终于攻克了沙田柚早结丰产优质这一技术难题,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出梅州金柚系列品种,研究成功配套的管理技术。经过专门培育的金柚果苗,一年就可种植,三年就能挂果并能获得丰产,为大面积推广种植金柚创造了条件。同时,还引进、开发了适合梅州山区发展的单丛茶、青榄、矮化龙眼等优质品种。有了优质品种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山区农民开发一亩优质果茶,投入只要二三千元,三年后投产,每年就有几千元以至上万元的收入,种果种茶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梅州市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商、老板、企业单位以及外出务工经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投资办“三高”农业。全市仅利用外资兴办的“三高”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项目就有143宗,总投资2亿多美元。建成一批外商、国内企业家投资或股份合作经营的万亩、千亩、百亩金柚、单丛茶、青榄、龙眼、荔枝专业化生产基地,百亩以上果茶基地总面积达6万多公顷;还有28.8万户专业户办起了种植优质果茶0.2公顷以上的小庄园。形成了梅县、梅江区以金柚为主,兴宁、蕉岭以单丛茶、龙眼为主,大埔以蜜柚为主,丰顺以青榄为主,五华以荔枝为主,平远以脐橙为主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到1997年底,全市果茶种植面积达到9.34万公顷,水果总产56万吨,茶叶总产8000吨,水果种植面积和水果总产、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叶总产在广东省各地级市中位居前列。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梅州山区出现了“山变绿,水变清,人渐富”的喜人景象。粮食生产连续11年增产增收,粮食总产、单产在广东省各市居前列,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梅州农村的粮食问题;“三高”农业的发展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开拓了门路,1997年基本完成了脱贫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