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天津专区巩固灾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12-07
第2版()
专栏:

天津专区巩固灾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验
张文奇
河北省天津专区共有老社两千零一个,今年有一千八百四十三个社遭受了雨、水灾害,淹地占社有土地百分之八十,减产很严重。各社内因灾引起了很多新问题:有副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中农社员,认为在社内吃亏,主张各奔前程;高地多的社员,要求改变社章或要退社;有积蓄过去投资多的社员觉得吃了亏,不积极投资和想生产门路,动摇在“散”和“办”之间;出工多的社员认为白干一年不如卖短工;贫苦的社员怕社垮了自己无力渡荒而动荡不安……等。缺乏渡荒信心,依赖政府的思想普遍严重。文安县富各庄村有的社员说:“大事找共产党,小事找社长,社员吃饱了一躺。”当时有垮台危险的社约达三分之一,有十二个原来就不巩固的社已经垮台。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地区的党委和
一般干部,对办好受灾的社也发生了动摇。
根据上述情况,中共天津地委曾连续指示各县、区委,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以问题较多的社为重点,加强对受灾社的具体领导,迅速开展生产自救,不允许因灾垮社。在发动生产中首先针对社员的依赖思想进行了教育工作。地委直接给各受灾社写了一封慰问信,鼓励社员战胜灾害并指出了有利条件和克服困难的办法。各级党委都组织了大批干部深入灾区灾社,边慰问、边宣传、边组织生产。很多干部和社员都振奋起来研究渡荒办法,发动生产竞赛,开展“三找”、“三算”——找生产门路、找渡荒经验、找增产窍门;算收入、算开支、算家底和资金。文安西滩里乡灾民原来向政府要求贷款两亿一千二百万元。在刘丙珠领导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挖潜力变死财为活财的影响下,全乡发动投资二亿四千万元,买船和造船一百七十六只,不贷款也解决了治鱼工具问题。任邱、宁河、武清三县三百五十八个社原要求贷款达十三亿元。经过挖潜力,贷款数减少到四亿九千万元。在生产技术上,社和社之间互相请“师傅”、带“徒弟”,互教互学。供销合作社和国营公司通过合同形式解决灾民生产供销问题,及时组织灾民转入了治鱼、织席等生产,灾民情绪初步稳定。武清三齐农业社十二户,灾后有四户要外出谋生,两户要退社。经过加强领导和经济支持,十九个男社员治鱼,十四个女社员,六人绣花,八人打箔,一个月获利一千三百万元,除还贷款五百万元外,还伙买一千斤豆饼种麦施底肥。社员王玉才分红后,除全家吃用外,还积蓄十万元,不再闹退社。各地并运用小型代表会、座谈会等方法,及时交流经验解决问题。在发动副业、手工业生产的同时,在“力争增产,缩小灾情”的口号下,又开展了农业增产竞赛运动。很多社对未涝庄稼加施一次追肥,仅任邱一百七十一个社一万一千多亩未涝大田,就较原计划增产十一万九千多斤。此外,各社还开展了打野草、野菜,采集副食品运动。
灾后社员的混乱思想,主要反映了中、贫农之间的利害矛盾。因此,贯彻党在农村工作中的阶级路线,正确执行互利政策,是巩固社的基本关键。各地首先从总结社的优越性入手,具体指出合作社人多力量大,互助互济团结渡荒等有利条件,使社员认识到,在灾荒年,大家团结互助,克服困难渡过灾荒对自己对集体的好处。各地还用回忆的办法,向社员深入进行了阶级教育说明过去受地主剥削,土地改革一同翻了身,现在有困难也要团结互助,一同克服困难渡灾荒。在提高社员觉悟的基础上,具体贯彻了互利政策。如对受灾社的收益分配采取先照顾劳力收入,适当照顾土地的原则。为了适应灾后情况,副业生产投资、记工、分红办法,各地也作了相应的改变。工具使用采取了私有伙用给一定报酬、或租用等办法。社内投资,一般采取自愿投资、行利息、定期还本或自愿投资不行息等办法。记工办法也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有技术的如织席等一般是按件记工;收入时多时少的治鱼、打雁等生产,有些社采取每十天或五天平均计算一次劳动日的办法。总之,灾区社的生产内容复杂,更要求记工合理,因社员生活困难多,分红也要求及时。
目前,天津专区受灾社的生产自救工作已经开展起来了,在一千八百四十三个灾社中,已有一千三百五十一个社有把握渡过灾荒。巩固和基本巩固的一、二类社占老社总数百分之九十二点三。由于农业社在生产救灾中显示了更大的优越性,许多农民都积极要求入社,到十月底,已有一千一百九十二个老社,吸收新社员一万九千二百多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