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瑶岭缘何有新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09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采访札记

  瑶岭缘何有新篇
  本报记者 董宏君
  在广西桂林地区东南部,有一个不沿边、不沿海、不沿铁路和公路国道线的山区瑶族县——恭城瑶族自治县。这个自治县的瑶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近一半,1981年被确定为广西49个贫困县之一。1989年恭城县率先越过温饱线,6年后不但实现了脱贫,还荣获全区“扶贫先进县”称号。1997年,这里农民人均纯收入2837元,几乎家家都盖起了新房、新楼。在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我们对恭城瑶族自治县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种植、养殖、生态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进行了专题采访。当我们为恭城农村的喜人面貌深感振奋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思索。
  车子一驶入恭城县境,最夺目的就是连片的果园,大的上万亩,小的几百亩,农户房前屋后更是种满了柑、橙、柿等水果。恭城人自豪地说:“车行五分钟不见果林,就不是恭城。”
  在恭城,水果是农业的半壁江山,农家的致富之宝,财政的重要支柱。
  恭城的水果为什么种得这么好?果农说:因为我们办了沼气。
  恭城办沼气,可以说有几分是被“逼”出来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经营管理跟不上,加上人口的增长,过度砍伐森林,破坏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水源枯竭,河溪断流,旱情严重。当地农民“不怕锅里没米,就怕灶下无柴”。既要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又要保护日益枯竭的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1983年,他们首先在平安乡黄岭村抓沼气试点,此后逐步在附近乡镇推广,到1987年底,全县已建成沼气池2475座。
  这2000多座沼气池对28万恭城人来说,是个小数目。但它此后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80年代初,恭城曾大面积发展柑桔、甜橙等水果,但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水果品质一度下降。沼气池建起后,有沼气池的农户以沼液沼渣作为果树肥料,不仅农药、化肥用量大减,而且挂果数量多、质量好,卖价也好。沼气与种果就这样结缘发展起来。到1997年底,全县共有沼气池3.26万座,种果25.16万亩。
  在沼气池数量与种果面积相伴增长的同时,恭城县委、县政府和畜牧部门大力提倡、鼓励农民用新方法养猪。过去一头猪要养一年至一年半才出栏,现在4个月甚至3个月就能出栏。养猪效益提高了,全县迅速掀起养猪高潮,现在农户独自办百头、千头猪场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养猪——办沼气——种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就这样开始形成:猪粪尿入沼气池,沼气入室照明、烧饭,沼液沼渣进果园。
  “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给农民和农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变化:收入多了,环境美了。照明普遍同时备有沼气灯和电灯,闭路电视线路连接着千家万户。由于人畜粪便、生活污水都进了沼气池,家家户户院落干净整齐,农民的厨房宽敞明亮,许多人家还镶嵌了洁白的瓷砖。不少农户门前地坪铺上了水泥,有条件的村子,村内道路也铺上了水泥,就是雨天进村,地上也是干干净净的。各种流行病、传染病发病率也因此大大降低。由于减少了砍柴、烧柴,森林也得到了根本性保护。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恭城农民的房子不但比集镇的房子好,有很多比县城的房子还要好。这个事实体现了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点:首先提高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生活水平。1984年,恭城县还有9万多农村人口未解决温饱,占全县总人口的1/3,而且每年的返贫率都在12%以上。制定“七五”计划时,县政府对发展恭城经济的思路进行了认真的清理,并发动全县干部群众展开大讨论。经过讨论,全县上下统一了认识:恭城90%的人口在农村,要发展恭城的经济,首先要抓好农业。根据恭城的自然条件和农民的种植习惯,他们选定了大力发展水果的路子。
  十几年来,恭城先后换了六届县委书记、五任县长,但从没发生过“前任种果,后任砍树”的事,而是一届接着一届干,换人换届不换路,并根据新情况不断增加新内容。1987年后,从1983年开始的沼气试点的效益逐步显现,他们及时总结,大办沼气。建了沼气池,又发动群众养猪,1994年和1995年连续发动养殖大会战,终于逐步完善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体系。种果树一般要三年才能结果,七八年才能进入丰产期,也就是说,当果树的效益出现时,领导早已换届。现任副书记唐代华深有感触地说:这十几年间,如果有哪一位领导搞短期行为,采取不利于林果发展的政策,恭城就不会有今天的好局面。
  恭城的农民中有几千名种果能手、沼气师傅,他们掌握实用科技的范围和水平,可以说是令人吃惊的。这就不能不提到恭城的科技推广队伍,这支队伍包括能源办、水果办、畜牧局、农业局等职能部门。
  1983年,能源办只有唐咸明和李书军两个人,他们一头扎进黄岭村,抓出了第一个沼气村,从而掀起了全县沼气建设的高潮。他们连续5年没有回家过年,坚守在乡村指导农民建沼气池。所有下乡的科技人员,对自己的专业都能说能做,随时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作出示范。县里的科技人员下乡讲课,从不收费,当有人问是否收费时,他们会奇怪地反问:“拿了工资,怎么还收费?”县水果办每年都要开几次技术研讨会,这个会不是在办公室里开,而是在农民的果园里开,请种果能手讲自己的经验,果农的经验与科技人员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升华成新的科学种植方法后,再加以推广。恭城就这样培养出一支土生土长的农民技术员队伍。目前全县持证农民技术员有1300多人,其中助师级45人,还有持证沼气师傅1324人。这支队伍除服务本县外,还到外省、外县承包果园、建沼气池。
  恭城大力发展“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它所带来的效益是全方位的,而恭城的这些做法,也并不是什么“绝招”、“妙手”,而恰恰正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工作方法——从实际出发,真抓实干。大家都说把农村工作放在首位,而实际领导的精力是否集中在此了呢?人人喊真抓实干,人人知道科技兴农,然而是否真的抓得真真切切、干得实实在在呢?只要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本着科学的态度,真正苦干实干,我们相信,各地都能像恭城一样,取得实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