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补上民族知识这一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09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补上民族知识这一课
  李晋有
  在国家民委工作的这几年里,我有机会到过许多民族地区,接触了大量少数民族的干部、群众,一般来说,大多数人对本民族的情况有所了解,虽然程度有所不同;而对其他的民族,对全国民族情况的知识则付之阙如者居多。这一现象在汉族地区和非专门从事民族工作的部门更加明显。然而,在有着56个民族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民族问题成为热点问题的今天,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不补上民族知识这一课,不能不说是个大的缺憾。
  学习和掌握民族知识,是不是只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工作部门有关人员的事?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大概很多人以为民族知识和自己关系不大,没有学习和掌握的必要,其实不然。民族问题往大了说涉及世界和平与发展,国家团结与稳定;往小了说涉及个人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里,民族问题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中国是56个民族的中国,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56个民族的共同努力缔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加强民族工作”。每个共产党员,每个机关干部,包括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士兵、青年学生,都有认真学习和掌握民族知识的必要。这应该是一项政治任务。
  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居住的地域广阔,民族地区多处于边境地区,我国陆地边疆2.1万公里,民族地区占1.5万公里。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更加重视和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和资源优势等有利条件使得民族地区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因此,学习民族知识也是发展经济的需要。
  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改革开放日新月异,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突飞猛进,人口的流动也日益频繁,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接触到和少数民族相关的问题。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宗教信仰有异,处理不当,可能就会带来误解,影响团结。举个吃的简单例子,某种食物,有的民族吃,有的民族不吃,这里面就有很多学问。吃与不吃,这是个风俗习惯的问题;为什么不吃,这就涉及有关民族常识;怎样对待这个不吃,这就和民族政策有了关系。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可能就会伤害民族感情。在工作中,如果有人拿这个不吃来做文章,自己不懂,又不去认真地请教学习,捕风捉影,结果可能就会犯错误,甚至触犯法律。前几年,新闻出版领域出了几件影响民族团结的事件,究其根源,大多是作者、编辑缺乏民族政策观念和民族常识所致,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人从猎奇的角度出发,以图利为目的,以至被坏人所利用,从而破坏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如果新闻出版单位的有关人员掌握民族政策,熟悉民族情况,有丰富的民族知识,就会提高鉴别问题的能力,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可见,学习民族知识,是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我们常用大家庭来形容伟大祖国,用兄弟来比喻各民族,用谁也离不开谁来说明民族关系。一个家庭,兄弟几个,吃穿住用,喜好嫌恶,都应该彼此了解,互相尊重。各个民族经济发展如何,文化特色何在,过去怎么样,现在怎么样,为什么这样,似乎也有知晓的必要。相知才能相亲,手足之亲不该形同路人,彼此知根知底,才能兄弟同心。学习民族知识,是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要求。
  有资料表明,当今世界有2000多个民族。妥善处理民族问题,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课题。在中华民族熔铸形成的几千年历史中,各个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丰富的经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更是在维护平等,增进团结,促进共同繁荣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政策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式方法具有世界意义。学习民族知识,也是我们科学地、准确地认识、观察和分析国际问题的需要。
  因此,对于并不专门从事民族工作的同志来说,学习民族知识,掌握民族政策,则会如虎添翼,否则,虽然不至于寸步难行,却会如有禁锢,处处掣肘。
  (作者为国家民委副主任,本文是作者为《民族知识千题》一书所作的序言。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