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西藏情结——记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局长汤正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09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大家庭专访

  西藏情结
  ——记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局长汤正琪
  本报记者 周笑浪
  1962年7月的一天,上海北站,108名风华正茂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登上了上海至兰州的列车。站台上,亲友同学平静地道别,没有鼓乐,没戴红花,一切都很自然。在那个时代,祖国的需要高于一切。
  今年5月,在拉萨,记者见到了那108条“好汉”之一的汤正琪,这时他已是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党组书记兼局长。
  黝黑的脸庞,“藏味”普通话,一个普通的汉子,如果不是陪同介绍,我无论如何不会把他与上海大学生画上等号。知道记者是江浙老乡,汤局长自嘲地说,不行了,我现在的上海话已经不灵光了。
  1962年,上海师院中文系学生汤正琪面临毕业分配。上海人,工人家庭,独子,凭这些令人羡慕的条件,他完全可以在上海分得一个好工作。但支援西藏的消息一传出,无需动员,汤正琪和他的同学纷纷报名。经严格的政审和体检,汤正琪如愿以偿。
  坐火车,乘汽车,西出阳关,经敦煌、格尔木,翻越唐古拉山口,一周之后,风尘仆仆的上海学生到达拉萨,旋即各奔东西。汤正琪的工作单位是离拉萨数百公里的山南地区措美县当巴区区公所,职务是文书兼区食堂伙食管理员。
  60年代的藏区,一个区公所从区长到文书也就十余人,而面积却比上海还要大许多。汤正琪至今记得很清楚,从区公所到最远的一个乡,骑马要跑上一天,最近的也要半天。
  “天苍苍,野茫茫”,从繁华的大都市到雪域高原,汤正琪这一步跨得够大的。寂寞、孤独、思乡倒是其次,生活关、语言关、工作关,关关如一座高峰,横亘在他面前。就说吃吧,闻所未闻的糌粑、风干牛肉,还有酥油茶,没有蔬菜的概念,有盐巴水、辣椒……汤正琪是好样的,他很快地适应了缺氧的高原,学会了藏语和骑马,适应了这里的一切,也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结交了许多藏族朋友。他从文书干起,区团委书记——区委书记——山南地区副秘书长——自治区副秘书长,一步一个脚印,1991年底任自治区旅游局党组书记。
  天赐良缘,在地区的一个会议上,汤正琪结识了西南民院毕业生、藏族姑娘杨洁,两人一见钟情,于1965年结婚。30多年过去了,杨洁已担任自治区档案局副局长,两口子仍是恩恩爱爱,情感弥笃。单位的文艺晚会,他们的男女声二重唱是保留节目。几个孩子也先后在西藏参加了工作。
  说起远在上海的父母亲,汤正琪深感愧疚。作为独子,他完全可以调回上海,但他已深深地爱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为了工作,36年他只探了6次亲,平均6年一次。每每想起年逾八旬的双亲,中文系大学生汤正琪就会想起那熟悉的古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年年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回忆往事,汤正琪无怨无悔,他早已决定,再过几年退休了,他也要留在西藏。“因为这里留下了我的青春的记印,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作为旅游局长,汤正琪时时不忘“推销”西藏,他请记者呼吁,来我们西藏看看吧,这里有世界上最高的珠峰,也有世界上最蓝的天空,最纯的空气,有质朴善良的人民,优美的歌舞,神奇的文化艺术……
  当汤局长为西藏“游说”时,记者感受到他身上散发着浓浓的西藏情结,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这片神奇的土地、对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的深深的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